离休党工委

站内搜索

文军弦歌,西迁史话——浙江大学第三届校史文化节·西迁主题讲座(一)

编辑:时间:2020年05月15日访问次数:281

  在浙大校园里,有这样一条“西迁之路”,上面刻着八十多年前浙大师生走过的漫长征程,以此纪念。疫情期间,我们用另一种方式翻开尘封的卷册,重温往昔。
  文军弦歌,西迁史话——浙江大学第三届校史文化节·西迁主题校史讲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采取线上钉钉群直播的方式,邀请了三位嘉宾分享与浙大西迁相关的点点滴滴。他们分别是浙大关工委陈健宽老师,求是文化宣讲队351号讲解员谭熹宇以及481号讲解员姚昕颐。
  虽被疫情分隔在五湖四海,但同学们了解学校西迁历史、理解求是精神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两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线上观看总人数近600,点赞更是突破3万。



一、陈健宽老师忆西迁见闻

  陈健宽老师1935年在杭州出生,两岁时随父母踏上西迁之路,亲历了那一段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陈鸿逵:中国植物病理学奠基人一级教授,参与浙大的西迁,并在西迁途中取得许多优秀研究成果。

  讲座中,陈老师深情回忆了在湄潭生活的时光,有父亲利用木炭自制温箱做实验的条件艰苦,有小研讨会上众人相聚家中的融洽与欢乐,有在战乱中条件恶劣、生活窘迫的艰难,也有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仿佛带听众回到了那段月,为偏僻简陋环境下师生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动,也对当年烽火硝烟中坚持办学的竺可桢校长多了一份敬佩。
  回忆之外,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陈鸿逵教授拿出自己的津贴为学校买书,感动于教授邀请学生吃饭缓解其思乡之情,感动于师生在恶劣条件下坚持求学的积极进取、不忘抗日的民族精神。在讲座的最后,陈老师结合时代,向同学们提出了美好期盼——愿同学们继承求是精神,回答好竺校长的提问,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发挥聪明才智,绽放出更加灿烂的青春光芒。

直播场景




二、谭熹宇同学述浙大迁贵州

  谭熹宇同学以“黔北春暖 高山景行”为主题,讲述了1940年浙大师生在西迁终点——贵州的生活。


直播场景

  谭熹宇同学从青岩、遵义两处分开来讲,同样讲述了种种点滴琐碎的小故事,像黑白文艺社、费巩灯、游泳课等,带领听众走进了抗战时期浙大学子的日常生活。其中,谭熹宇同学还穿插了许多简短的诗,不少出自亲历西迁的师生之手,更让听众体会到师生在艰苦环境中随遇而安、苦中作乐的情怀。


三、姚昕颐同学谈浙大西迁文军气象

  姚昕颐同学以“栉风沐雨 弦歌不缀”为主题,结合众多研究文献,讲述了西迁浙大的“文军”气象。

直播场景

  姚昕颐同学从竺可桢与“求是”精神、马一浮与浙大校歌、湄江诗社三个方面展开讲述,随着他抑扬顿挫、娓娓动听的讲述,听众对校训“求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受到校歌艰深难懂的文言歌词的字字珠玑,更是为湄江诗社洋溢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深深动容。
  校史文化节第一场讲座落下帷幕,但我们对于西迁的学习与感悟不会止步。西迁虽已经过去百年,但是,西迁路上那些担当家国重任的浙大师生和浙大精神会被我们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灿若星辰。


来源:求是文化宣讲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