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党工委

站内搜索

文军弦歌,西迁史话——浙江大学第三届校史文化节·西迁主题校史讲座(二)

编辑:时间:2020年05月18日访问次数:281

2020年4月28日
浙大求是文化宣讲队
举办了第二场西迁校史讲座。

本次讲座采取线上钉钉群直播的方式
邀请了两位嘉宾再次与大家分享
与浙大西迁相关的点点滴滴



第一场校史讲座举行后
同学们对了解校史、
走近母校的热情依旧高涨
两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
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线上观看总人数超200人,
点赞更是突破2000


追忆西迁故事


第一位分享故事的是浙江大学关工委朱荫湄老师。朱荫湄老师的父亲是土壤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祖祥先生,他在西迁途中担负了押运整个农学院仪器、药品等院产的艰辛重任,并在此期间取得很多优秀的成果。朱荫湄老师1944年出生于浙大西迁到湄潭办学的期间,其中,名字中的“湄”便是取自“湄潭”。因此,尽管朱老师当时年幼,对西迁的历史并不了解,但对西迁的经历依旧有着特殊的感情。

讲座中,朱老师先介绍了父母在农学院的大学生活。1934年在华家池畔建成的壮观豪华的浙江大学新农学馆吸引着朱祖祥先生。同一年,朱老师的母亲也报考了浙江大学农学院。朱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当时校园景象的老照片。





接着,朱老师讲述了一些少为人知的西迁故事。2018年,作为西迁后代,朱老师参加了重走西迁路活动,深切地感受到了西迁的艰辛。朱老师描述,当时,由于抗战日紧,许多交通工具都被军队所用,所以当时的浙大学子只能靠船渡、步行进行西迁,足见其中的艰辛。朱老师还分享了两张西迁前和西迁途中朱老师父母同班同学的集体照,每一张都给予了朱老师极大的震撼。从初秋到入冬,在短短两个月里,学生的衣着从西装变成了粗布。朱老师感慨,如果国家亡了,哪里还有地方摆书桌。



 西迁前和西迁途中朱老师父母同班同学的集体照


西迁到江西玉山时,师生们已很疲惫,于是,学校与当地铁路部门交涉,希望能用专列送他们前往南昌,但被拒绝。在竺可桢校长和其他教授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联系到了某军区的一位副司令寻求帮助,经其与铁路部门协商,11天后,最终安排了13节车厢,将师生们顺利送达南昌。之后,再乘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前往选定的办学地----泰和。



到达吉安后,得知泰和办学地尚未落实好,于是只得暂驻吉安。尽管战火纷飞,路途艰辛,但一来到吉安后,学校就立即开展教学工作,将落下的课程全部补上,学习氛围丝毫不受战火影响。

一个月后,来到了江西泰和。朱祖祥先生曾回忆,当时,地处赣江中上游的泰和,洪涝灾害较为严重,当地政府就和浙大合作,由政府出资,浙大学子设计大堤来解决洪涝灾害。这个大堤被称为浙大堤。除此之外,自从抗战开始,很多大学生,包括朱祖祥先生,都没有了奖学金,但又远离家乡,面对经济上的窘迫,浙大学子通过发挥专业所学帮助解决当地的一些难题,以获得一定的奖励金来维持生活。


当时的协议和大堤的设计图以及分工


浙大犹如播种机,既传播了浙江大学的思想,又传播了科学的知识,为沿途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浙大的教学模式从没有因为外界的干扰陷入混乱。朱老师提到,当时有位福建的学子,因为路途遥远,到达泰和时已经落下了很多课程。按照当时浙大的规定,这位学生必须先把上学期的课程补完,并取得合格后,才能开始这学期的课程。由此可见,当时的浙大教学是非常规范的。

在泰和期间,发生了两件令人痛心的事——竺可桢校长的次子和夫人因感染痢疾相继离世。当时,为了再次躲避战火的威胁,竺可桢校长在外奔波寻找新的办学环境。为了不使竺可桢校长担忧,竺夫人细心照料着三个孩子,但不幸感染了痢疾。面对缺医少药的困境,竺夫人毅然决然地把药物留给其他患病学生。虽然竺可桢校长收到电报后立刻赶回,但依旧没有见到次子的最后一面,不久之后,竺夫人也最终离世。在短短半个月内,竺校长接连失去两位亲人。然而,为了全校师生,竺可桢校长忍住巨大的悲痛,继续寻找办学地点。竺校长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浙大人,团结了浙大人的心。



战火不断蔓延,浙大继续西迁。朱老师说,迁往广西宜山途中,朱祖祥先生负责运送99个装满农学院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的大木箱。由于交通不便,只能通过水路运送,面对不可估测的流速和水位,朱祖祥先生要时刻保持警惕,有时甚至睡在木箱上。


朱老师在广西宜山的浙大西迁纪念馆
找到了西迁时的名教授照片并合影留念


追忆西迁,感慨万千。朱老师最后总结,在西迁七年的岁月里,浙大师生即使穷困潦倒、困难重重,仍然始终坚持办学、坚持科研,正如浙江大学校歌所言,“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一代代浙大学子。浙大人以“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和“对国家民族高度的责任感”,书写了“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奇迹”。

随后,田憬源同学以“千年国粹,一代儒宗”为主题讲述了蠲戏老人马一浮先生传奇的一生。


来源:求是文化宣讲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