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站内搜索

红船驶来90年・忧思篇:永远直面执政考验

编辑:时间:2011年05月18日访问次数:2053

    

             红船驶来90年・忧思篇:永远直面执政考验

                         人民网记者  李章军

            2011年05月17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是5月17日,普通的一天。

  时间前溯5天,是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从“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灾区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的豪迈宣告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时针后拨44天,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中国“由贫穷走向富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进步”的历史巨变中,我们能品出什么?

  从1949年“进京赶考”到现在的62年,我们党始终致力于达成两大历史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其间,不可否认我们曾走过弯路,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党对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孜孜追求,正是一系列“人间奇迹”发生的动力之源。

  而今,使命在肩,挑战艰巨。复兴道路上,有阳光,也会有风雨;有坦途,也会有荆棘,特别是,还会遇到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这些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经历了风雨洗礼、创造了辉煌业绩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勇敢直面执政挑战、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是一条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姿态奋勇前行的新征途。

  ――编  者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是政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是对执政党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自其掌握局部政权时即已开始,但要在历史的坐标里搜寻关于执政的鲜明印记,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在西柏坡举行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即将全面执掌政权之际,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并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他从作风和本领两方面提出全党要接受执政考验。

  探寻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一直贯穿着我们党的执政实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004年7月,上海骄阳似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考察工作。他在讲话中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从提出这一战略任务到此时的“重中之重”,随后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全会主题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这些无不表明我们党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认识在不断深化。

  执政能力问题为何日益显现其重要性?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虞云耀分析说,这源于中国共产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的转变;从受外部封锁、实行计划经济到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广大人民福祉的重大课题。

  具体到当下,我们党又面临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问题等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挑战。这三个日趋严峻的挑战,让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变得更为紧迫。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面对“转变”与“挑战”,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地位就难以巩固,就难以实现长期执政。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动因。”

  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新”即挑战,唯有直面挑战才能开辟新局面

  2009年8月底,首个国家级应急培训基地在国家行政学院挂牌。这受到了国际国内媒体的关注。

  培训基地采用案例教学对领导干部进行应急突发事件的培训,同时对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进行课题研究。这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

  媒体和专家的解读是,这项工作透露出国家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关注程度的提高。在经历了非典疫情、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事件以及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之后,“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执政能力的内涵极为丰富,“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严格说来,它应该被归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范畴,其他四个亟待加强的执政能力,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阐述,还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有党建专家认为,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

  “货物吞吐量有什么变化?”“对外贸易量占多少?”……2008年12月12日下午,辽宁营口港集装箱码头。迎着刺骨寒风,胡锦涛总书记向港口负责人接连提问。

  在此之前,胡锦涛同志已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果断制定和推出重大举措。中国共产党果断及时、灵活有效的应对,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趋势,推动中国经济在2009年实现了“V”形反转,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回升向好。

  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党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应对国际局势能力的考验。而今,结果已经表明,我们党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已知的或能够预见的考验与挑战可谓繁多,而将至的或难以预见的考验与挑战则更多,这就要求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永远不松懈,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力前行。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探索实践正在稳步推进

  研究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诸多“启示录”,都无一例外地认可这两点: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奇迹;“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如果说抗震救灾是对我们党抵御风险能力的应急检验,那么灾后重建则是对党执政能力的更大考验。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利益追求日益多元化,各种矛盾不断凸显。事实上,在过去3年里,围绕灾后重建并不乏各方追问,如救灾款有没有被挪用,资金使用过程是否可以更加透明公开,对参与重建的地方违法违纪官员问责力度如何等。

  在回应社会关切中,各级党委政府朝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迈出了大大一步。“决定性胜利”已然让人欣喜,而如若细细品味一下各级党委政府在此过程中的执政实践,则更是让人欣慰,因为它们昭示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本身就有值得发扬的可贵经验。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是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我们党就为此进行了广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进一步提高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一步提高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出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专门文件,中央和各省级政府取消、调整两万多项行政审批项目……

  进一步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一大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增强了竞争力……

  进一步提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覆盖面,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执政党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党的自身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制定颁布《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重要规章……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改革创新。

  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中国共产党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昭告世人: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