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

站内搜索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学习与实践

编辑:zhuzh时间:2014年06月14日访问次数:3095

浙江大学关工委求是宣讲团 郑元康
 
内容提要:当前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要使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认识,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正确看待新时期党与群众的关系,并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本宣讲专题着重讲解三个基本观点,即: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结合当前实际和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就三个重要课题,即:如何从“干部联系干部”向“干部联系群众”转变问题;如何准确把握新时期群众的新需求问题;如何构建新型的党群关系问题上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当前,我党正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为重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我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真学习和牢固确立三个基本观点
(一)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1、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工作路线。所谓“根本”是相对于党的其他特定路线而言,即在不同历史时期因不同历史任务、不同工作内容所制定的具体路线。而群众路线是在一切历史时期实现一切历史任务和进行一切工作都必须有的路线,即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都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
毛泽东曾在1942年首次对什么是群众路线作了明确阐述:在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是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是从领导方法、如何保持正确领导的角度诠释群众路线,界定工作路线,实质是如何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后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把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统称为党的三大作风。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党章修改报告中又作了发挥,说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党的一切组织,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指出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关系与一切剥削阶级对待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群众关系是根本不同的。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必须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利益,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用正确的方法去领导群众,才能成为先锋队组织。
2、党之所以必须有彻底而明确的群众路线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先锋队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信任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是克服任何困难,压倒任何敌人的必然选择。它的真谛,要义就是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关系。党内、党外都有一个实行群众路线的问题,如果离开它,就难免会犯尾巴主义、自流主义、冒险主义、关门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脱离群众的错误,就将失去自己的立足点,所以,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3、群众路线是个讲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但却又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讲的新问题。革命战争年代,对于脱离群众的现象,若不纠正,党就无法生存、战斗。党执政后,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大了,“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却是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当前,我们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脱离群众的现象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所以中央再三指出,脱离群众是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之一,要常讲常新,“警钟长鸣,不可懈怠”。要真正做到:与群众同命运,共呼吸,鱼水相依,同舟共济。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从根本上回答了谁是历史的主义,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进步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历史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事业,历史上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人民群众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列宁也说过,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共产党员如果认为单靠革命家的手就能完成革命事业,那是他们最大的、最危险的最错误之一;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立,一切鼓吹英雄创造历史,否认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完全错误的。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根据马列论述和我党实践经验,把群众路线归纳为: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这四个观点。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结合新的实践,进而归纳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等六个观点,进一步划清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2、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要求,为践行这些观点而形成的,是完全建立在这些科学观点基础上的。它来自群众观点,把它贯穿在群众路线中。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以此来指导群众路线的贯彻。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群众观点说到底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必须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说到底是告诉我们“怎样为人民服务”。前者告诉我们“为了谁”,后者要求我们“依靠谁”。两者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把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高度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在1944年张思德追悼会上的题目即是,讲了至理名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新中国建立后,继续发挥说,共产党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品德就是忠实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是共产党,是要帮助人民的,如果不帮助人民,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没有人民,就会垮台。邓小平在1956年人大闭幕后不久会见国际友人时指出,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强调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为此,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总纲,列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把“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牺牲个人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共产党员的必备条件。
用什么态度对待人民群众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最根本的立场问题。习近平在十八大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为人民服务以取得民心是根本目的。密切联系群众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为人民服务,以取得民心这个目的。今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为人民谋利益而活,无私奉献是人生最大意义和幸福);才会有正确的权力观(权为民所赋,善用权,不滥用权,不谋私利,造福人民);才会有正确的事业观(有利于人民的事去做且做好,不利于人民的事坚决不做,坚持真理),才会有正确的政绩观(扎实为人民办好事的真政绩,不做沽名钓誉、有害的政绩观),才会有正确的荣辱观(严于律己,勤于修身)。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至高无上的政治价值取向,是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共产党人就是社会公仆,人民勤务员。 
无论世情、国情、党情怎么变,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不能变。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基石。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党的群众观点是个世界观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个党性问题,为人民服务时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宗旨观。
明确了“为了谁”?“依靠谁”之后,广大党员干部还要进一步明确“我是谁”。
针对当前社会实际,从思想到行动要摆正两个关系:一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究竟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原则早就明确,一个宝贵经验就是要用严格有效的制度防止公仆变主人;二是党和人民究竟谁是谁的工具?党的“八大”党章修改报告中明确作了回答,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二、努力实践,认真解决三个重要问题
(一)必须转变作风:变“密切联系领导”为“密切联系群众”
目前有四种情况,即:群众联系群众,群众联系干部,干部联系干部,干部联系群众。群众联系群众是亲朋好友、同事邻里,多为自然、单纯的交往。但群众个体势单力薄,能力有限,办成事只能去联系干部,不管怎么说,干部拥有大大小小的权利和资源、话语权。要想办不成事,就不得不联系干部。也许你不一定愿意,却必须经常走动,搞所谓“感情投资”。这种“投资”目的是为谋取自身利益铺路搭桥,是为相互勾结、以权谋私铺路搭桥。所以,密切联系干部,是当下最为盛行的不正之风。
而干部联系干部,甚至编织成干部间的“互联网”,实质是为了互留“方便之门”,以公权互相照应,正应了一句古话“官官相护”,彼此护短,甚至包庇纵容,形成维护特权的利益共同体,这是何其危险啊!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本转变作风,树立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地位,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树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作为干部的座右铭,并贯彻到一切工作与行动中去。
(二)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
中央要求提高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首先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为此,就必须深入群众,了解并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求新变化、新特点。
首先要看到时期背景、历史条件变化。信息化、网络化、高新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社会成员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成公民,公民身份、公民意识增强,呈现出利益诉求多样化、矛盾交织复杂化,信息交流迅捷化的新特点。公民意识增强反映在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上。也反映在权利的捍卫和争取上更加积极主动。也呈现出社会群体与阶层的分化,社会矛盾日常化、利益多元化凸显的社会现象。
要把好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的“脉搏”,如需求对象——非物质需求日益突出,需求层次——高层次需求日益突出,需求构成——综合性需求日益突出,需求属性——社会性需求日益突出;需求主体——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需求发展水平——不平衡日益突出等等。总之,要更加注重解决好不断出现的新需求。一是精神文化的需求,二是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三是直接利益诉求背后的价值需求。
(三)必须构建新型党群关系,要以制度新政来呵护党的生命线,这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看家本领,是党永恒的生命线。在革命战争年代,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开展群众运动,曾显示强大生命力,成为党最主要的对敌斗争的活动方式,成为落实群众路线和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的有效形式。
党执政后,群众运动能否继续成为有效形式呢?执政实践,尤其是文革教训说明“此路不通”。如果不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建立问题,想继续依靠群众运动是不成功的。
要探索构建新型党群关系,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的理性的实现形式和制度安排,走出一条不依靠群众运动而是靠制度安排的新路,呵护好群众路线这个党的生命线。保证党的干部不敢、不能、不想脱离群众,维护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执政党处理好和各阶层人民群众互动关系,更好提高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这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培育成长过程一定是伴随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的成长过程,一定是伴随着提高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不断实现中国社会领导方式科学化过程。
把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它们一致的地方是:尊重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体现民主精神。不同之处则在于角度不同、内涵不同。群众路线是从领导角度而言,以领导者为主体,是领导活动。它化为三个环节:“来”、“代”、“去”。群众处于被动地位,如果领导者思想路线正确,领导水平、决策能力强,能体察民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加上领导机关民主集中制执行的好,能作出正确决策,群众接受、理解就能贯彻。如某一环节出问题,不正常,就要受损,特别是“代”这一环节,就会出现失误。有没有有效机制让群众参与其中,过去出现决策失误,运动群众,强迫命令,应该反思。
而民主政治,则是在党领导下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代表管理国家、社会、基层事务行使权力,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做出决策,对领导者进行监督。邓小平说,党的工作核心是支持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整个国家是这样,各级党组织也是这样。人民在党领导和支持下,行使当家作主权力,行使过程也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把二者结合起来,三个环节实施,尤其是“代”的环节,人民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其中,在健全的民主政治生活中解决各类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把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对于现在的年轻干部来说,群众观点的确立,群众路线的把握,不是靠书本,而是在唯物史观指引下,在长期做群众工作实践中去学习。过去老前辈有与群众同甘共苦经历,与群众建立深厚感情,真正是鱼水关系。而现在的干部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有许多优点、长处,但缺乏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经历,对群众缺乏了解,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有的还热衷于表现、突出自己,不尊重民主原则。
要把毛泽东曾经提到的民主新路变成为科学的制度安排,就要构建新型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党群关系,形成执政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不断培育造就优良的时代新风。
最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我们党进一步构建新型党群关系指明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