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耀求是园

站内搜索

“我的抗战故事”系列之陈文彬

编辑:zhangxl时间:2016年05月05日访问次数:1003

有这样一群人,在年轻的时候,他们与日军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现在,他们都老了,但他们却有同样忘不了的岁月,忘不了的人。他们的回忆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就是一座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血火丰碑。这些,不能被遗忘。今天,我们把他们翻出来来就是要重新唤起人们对于他们的尊重和感动,更是歌颂他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美好的生活。
我们很幸运能够见到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满面的容光焕发仍旧掩盖不了往日抗战时期留下的伤疤。当我们见到这位老人时,老人正坐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看报纸,脸上写满了深沉与睿智。见到我们来了之后,老人极其家人很热情地招呼我们,特别是当他听到我们是来采访他的时候,整个人都笑开了花。
一.辉煌的过去
今年87岁的陈文彬,生于1928年10月。1945年6月上半旬加入新四军开展对日作战,尽管已值抗战后期,但是日军长期侵略中国致使百姓无法生活,为了苦不堪言的百姓,年仅18岁的他毅然加入了苏北军区某特务团。
当谈及自己的荣誉事件时,老人满怀激情地将往事一一叙述,那往日的一幕幕在老人的陈述下变的活灵活现。你很难想象,一个80多岁、甚至90多岁的垂暮老人,哆嗦颤抖着追忆他意气风发的戎马生涯时,眼神里那种闪烁的神采,哪怕是一闪而逝,这也足以让你感受到军人身上那份沉甸甸的骄傲和荣耀。
在抗战后期,日本虽欲投降却未完全放弃,且日军声称仅向国民党投降,引发共产党一阵愤慨。当时,新四军正欲向山东进军,与陈毅等部汇合,而苏北的灌云县东西连接连云港和徐州,正是新四军进军山东必经的交通要道。灌云县内驻守了三个连的伪军和50余名日军,且灌云县三面环山,实属易守难攻之地。
陈老隶属特务团的二营,编制以步兵为主,为了减少人员伤亡,部队采用了一贯的夜袭策略。当天凌晨12点左右,陈老率领部队潜入伪军所在营房,将熟睡中的敌人一举拿下并将其劝降,可谓不费一枪一弹,全程用时仅一个半小时。抓获伪军,缴获一大批军用物资,满载而归。
投降的伪军在新四军的教育下很快“反戈”,带领部队向日军驻扎地前进。50余名日军驻守于山上的碉堡之中,且持有大量优良武器,虽然人数处于劣势,却通过掷弹筒,冲击枪消耗我军。当时,我军距离碉堡100余米,手榴弹、机枪等均无法发挥作用,在前期的消耗中,我军伤亡100余人。此时,我军迅速发挥军事民主,开展讨论研究,在半小时后想出了对策。战士们从百姓家中借来厚棉被,用水浸透后顶在头顶,冒着密集而猛烈的炮火缓慢向前挺进。当距离碉堡50米以内时,我和我的几个战友纷纷拿出身上携带的十几个手榴弹,掷向敌方。一个,没中。又一个没中,还暴露了我们的位置。伪军开始向我们这里集中火力,当时我的几个战友都比较瘦弱,只有我身体比较健壮。见势,在战友的掩护下,我冒着枪林弹雨冲了出去。子弹从耳旁搜搜的过去,真叫一个胆战心惊。在离碉堡最近的地方,我用尽全力将几颗手榴弹扔了进去。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射中我的大腿,整个人立马就倒在了地上。战友们一举冲了上来,日军陷入慌乱无章之中,部队趁势将其一举拿下。
在解放战争时期,老人在作战中曾多次受伤,如右手小臂曾被子弹贯穿,令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在“七战七捷”战役中。在一次作战中,敌人因不明战场情况,肆意发射榴弹炮,当时老人正和小分队成员行进至马路上,一颗炮弹在附近坠落,12人被炸飞,而老人则被震倒在地。幸亏老人所带的背包帮他挡住一部分弹片,才捡回半条命。但是,身上却依旧被扎上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弹片。老人告诉我们,每次看到身上的这些疤都会想起自己当年的军旅生活,想起战友,想起那些患难与共的队友。
被战士们带离战场后,老人在现场取弹包扎,后来两名民工将老人及时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理,最终保住了他的性命。对于这两名民工,老人一直心怀感激,却苦于百般联络不上,至今仍是他心中的一大遗憾。如果能找到这两位民工,必定重谢。
二.惬意的现在
复员后,老人进入舟山公安机关工作10年。在此期间,老人兢兢业业尽自己所能做好手头的事,为人民服务。1958年,受组织人事安排,老人被派往浙江大学光学系工作,并在此工作岗位上待了30年,于1988年离休。离休后,老人一直住在浙大附近,受到组织上的良好照顾。
如今,老人的儿子也已是快退休的年纪,孙子则已在操办婚事。老人自己每天早晨都会去公园锻炼,闲暇时乐意听听京剧,老人笑称今日的生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感十分惬意。每每想起往日的抗战岁月,心中百感交集。那浓浓的战友情,那情比金坚出生入死的队友。
三.未来的期盼
当谈及到对浙大的发展有何建议时,老人再次慷慨陈词。他认为,浙大在他离休后的几十年里又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浙大的学子应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要学会自我约束,保证自己在学业上精通,在形势政策上思想正确;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老人认为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各部门各司其职,少喊口号多做事。真正的为同学们办好事,从同学们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政策制定制度。多吸收学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