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耀求是园

站内搜索

“我的抗战故事”系列之黄涛

编辑:zhangxl时间:2016年06月15日访问次数:2405

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见到黄涛老师的第一面是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去之前听离休办的老师说,黄老的双腿不久前粉碎性骨折了,我们心里都不禁捏了把汗。那天下午到达病房时,黄老正在门口坐着,身板硬朗,目光矍铄,神情很是专注,看不出已经是八十八岁高寿的老人。保姆阿姨告诉我们,黄老每天坚持散步,走累了就坐下歇歇,一会再走。
黄老听说我们来采访很是高兴,起身让我们进屋。黄老不用人搀扶,步伐不快却很是稳健,行进间带着一股革命年代独有的坚定意味,让人心生敬佩。
“我把共产党当亲人”
黄涛出生于1927年,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国运衰微,风雨飘摇之际。由于家境贫寒,又战火不断,父亲无奈之下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逃难到中国西南的重庆。黄涛从小在保育院长大,这里成为了他真正的家。保育院是在周恩来、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成立的救助机构,专门收留像黄涛一样从战区逃难来的少年儿童,一方面为他们提供食物住宿,另一方面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的老师对我好啊。他们教我知识,教导我要爱国。他们说,有一天,我们一定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走日本侵略者。我生病了,他们都来关心我、爱护我,他们是亲人啊。”黄涛所在保育院的师长多数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他们是忠诚的老一辈革命战士。在当时形势复杂的国统区重庆,黄涛在师长们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怀着对中国共产党深深的感激与敬仰之情,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在他年幼的心里扎了根。
“我只卖共产党的党报”
1940年,年仅13岁的黄涛进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新华报社。年纪还小的他,成为了一名报童,卖的是当时共产党的党报--《新华日报》。黄涛听老师们讲共产党是唯一能够解放中国的革命力量,就盼着能多卖些党报,这样就能有更多人了解、支持共产党,中国革命胜利就有希望了。黄涛在长江边上卖报,身边有许多和他年纪相仿的报童,他们卖的多半国民党的报纸。黄涛知道国民党中有很多官僚地主,经常欺压穷苦百姓。于是他就悄悄地把他知道的讲给身边的小伙伴听,顺便塞一些《新华日报》给他们卖。
提起这一段经历,黄老仍记忆犹新。他嘴角洋溢着快活的笑意,眼中闪烁着自信激动的神情,仿佛当年那个聪慧活泼的卖报少年的身影还未走远。
“那时候国共合作抗日,我不敢把国民党的报纸都扔掉,可是《新华日报》还要多卖。怎么办呢?我就想了个法子,把国民党的报纸包在《新华日报》的外面,这样别人买走了就看到了《新华日报》。”
看到买《新华日报》的人越来越多,黄涛周围的小伙伴也开始卖《新华日报》。就这样,看着共产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黄涛由衷地感到高兴。
稍微长大些,黄涛又成了新华报社的一名工人,印刷、排版都是他的日常工作。印报、卖报、看报,《新华日报》成为了黄涛少年时期朝夕相处的伙伴。他开始从中了解共产党的政策纲领,并发自内心地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为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1年,年仅十四岁的黄涛在介绍人的推举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开始了七十多年来与党的不解之缘。
黄老对重庆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这是他幼年学习、成长的地方。也正是在重庆,他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抚养与教育,树立了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坚定理想信念。离休后,黄老曾多次携夫人重返重庆,虽然当年的老师、报友已经无处可寻,但是立于长江边,眺望澎湃的江水,年轻时的信念与激情仍萦绕于心头,久久不能消散。
“党让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有一天,学校的老师找到黄涛,问他愿不愿意去陕北的延安当一名解放军。黄涛想都没想,点头就说道:“党让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就这样,黄涛来到延安成为八路军的一员。他看到延安有一些地主为富不仁,欺压百姓,心中时常觉得忿忿不平,希望着有一天共产党能铲除这些恶棍,让和他一样的穷人们都过上好日子。
黄涛在八路军部队里算是年纪比较小的,只有十几岁,可他人小心不小。有一次部队要穿过延安的一座山,延安天气多变,那天风雨交加,气候寒冷,山路极其难走。黄涛想起自己是共产党员,又年轻,就自告奋勇要走到队伍的最前面给大家开路。谁知一步没踩稳,黄涛从山上摔了下来,掉进了一条山谷里。山谷里泥泞不堪,刺骨的冰水穿透衣服冻得黄涛浑身发抖。他挣扎了一会发现靠自己的力气根本难以站起来,可他告诉自己不要慌,党和同志们不会抛弃自己。战友们马上把黄涛捞了起来,尽管身上冻僵了,可他并未因此感到胆怯。之后每当有机会,他还会冲上前去为大家开路。
领导同志们看到黄涛勤奋好学,又有着扎实的文化底子,决定送他去解放区的大学学习,为国家的未来建设做贡献。黄涛虽然不舍延安的战斗生活,但是出于对党的绝对服从,他来到了华东的一所大学学习俄语。黄涛遨游知识海洋,刻苦锤炼外语的同时,深知这一学习知识机会的来之不易,也知道这是出于党的培育和器重。黄涛热切地盼望着革命的胜利,也渴望着冲上前去,为祖国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就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老大哥”派遣了一批技术专家来华援建。黄涛作为俄语翻译,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当时中国百废待兴,他深切理解到国家培养自己学习俄语的用意所在,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翻译工作。
1950年,黄涛进入中央财政部工作。1958年初,黄涛被分到杭州大学外语系担任俄文教师。当时杭州大学刚刚创办,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还很有限。黄涛全心全意地教书育人,从杭大到浙大,这一教就是二十多年。闲暇时,他会和学生们讲起自己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经历,还会唱起当年的红歌,追思为国家牺牲生命的战友先烈,感悟今天在校园中求学的不易,激励大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报效祖国。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1980年,黄涛因病离休。黄老在家仍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大事,每当学校有重要会议请他参加时,他都会准时出席。黄老兴趣爱好广泛,老当益壮,喜欢写书法、拉胡琴,最喜欢唱歌。
在病房里,黄老为我们唱了一首《东方红》。老人的声音历经岁月洗礼愈发苍劲有力,那发颤的声音中蕴藉的,是革命年代走来的人对于党和国家深厚的情谊。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
共产党,
像太阳,
照到那里那里亮;
......
2012年,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黄老不慎摔伤了双腿,被医生诊断为粉碎性骨折,很大程度上站立行走都会成问题。但是黄老没有向命运认输,他坚持每天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锻炼,走累了就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走,从来不曾间断。现在黄老的腿脚已经恢复得不错,自己散步都不成问题了。提到这一挫折,黄老拍着双腿颇为激动地说道:
“如果向困难低头,那就永远站不起来了。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创造,要靠自己坚持。”
黄老顽强坚韧的毅力与信念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次提到中国共产党,每一次唱起东方红,黄老都双手颤抖着,眼中仿佛要涌出热泪一般。黄老的一生,并非戎马辉煌,却于平凡中见得不凡。十四岁入党,至今已经七十余年,黄老的一生始终追随着党,将自己全身心地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这便是革命年代延续下来的精神传统,这便是支撑着黄老一次次摔倒再站起来的力量源泉,这便是德行,这便是信仰。
采访后记:
黄老年纪很大了,常年住在医院,身体也并不是很好。但是他提到当年抗战时期的种种,就像打开了话匣子,说起来滔滔不绝,精力充沛。我们不忍打断的同时深深感悟到,这就是一名老党员对于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黄老少年时贫苦孤零,是党的一路关怀和培育使他不断成长,因而他也感怀于心,始终把党和国家当亲人。每每提起,都激动得几欲落泪。黄老的思路不太清晰,好几件事都记岔了,但是那份真挚感情却是绝对毋庸置疑的。我们近距离体会到老一辈人的革命情怀,那份对党对国家的炽热的爱,真的太值得和平年代的人们仰视与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