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耀求是园

站内搜索

“我的抗战故事”系列之李逸文

编辑:zhangxl时间:2016年06月17日访问次数:2328

敬礼,雪之蝶
不敢相信见到的这么和蔼可亲的女子也有坚强抗战不屈不挠的曾经,只要看过李老笑起来可爱细致的皱纹和矍铄的身体劲儿,就不自觉会给那段钢铁般的抗战血泪史增添一些温柔的情感,让我们回顾的时候,更能感受巾帼女子可贵的坚强。
一两生花
1941年,北平沦陷第四年,东北沦陷第十年。
这一年李逸文在海门师范毕业,开始在家乡做小学教师工作,整个南京都已经被封锁,每个路口都有军队驻守,日军还在通海地区的大小城市都设置了关卡,凡是有一点嫌疑的人都会被日本鬼子追查,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绝大多数乡村都笼罩在国民党的统治阴云之下。可令人绝望的是,他们不但不对日军宣战,反而到处烧杀抢掠,欺压百姓,掀起阵阵腥风血雨,民不聊生。李逸文对此非常不满,虽满怀热情,却报国无门,这种遗憾不免令人感到失望。就在此时,新四军从北向南的撤退刚好路过通海地区,这点燃了李逸文内心希望的火种,于是,她投靠了新四军。
这一年李逸文17岁。
我不知道当人绝望到极点的时候,是否一点点希望的火苗就能燃起全部的斗志,但我相信,对于讲述到这里仍然满怀激情和感慨的李老来说,新四军,就是她倾其所有的信仰。
李逸文随后参加了中共举办的寒假补习班,进一步了解了革命形势和人民阶级斗争情况,并接受了政治教育。1943年2月14日,李逸文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李奶奶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我是寒假补习班里第一个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同志呢”。伴随着她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仿佛也一起走进了那个年代,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时光。
党组织交给她的任务是要在敌占区进行党的秘密地下情报工作。当时日军的侵略加剧了对地下解放军的封锁,解放军财政困难,党中央下令进行精兵政策,大批老弱伤残人士和妇女同志都下放到地方去打埋伏。在这个危机关头,组织上一名女干部邀请李逸文一起加入秘密工作队伍,17岁的孩子,就这样懵懵懂懂地开始了她的抗战生涯。
“当时情势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地下工作者是没有武器的,只能靠当地的领导组织和暗号来联络。有些人见过,有些人没见过,但是在平时,即使见过的人也不能打招呼,因为如果他(她)暴露了,你也就跟着暴露了。”
“有一次非常危险,有人联系我们说晚上出来商讨,结果当晚就被日军抓走了。而我那天考虑到太晚出去会有危险,就没有参与,因此躲过一劫,没想到就发生这种事情。后来了解到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暴露了,而是因为有叛徒,所以做我们地下情报工作,不仅要担心暴露的问题,叛徒的告发也是我们的灾难。”
二玉生烟
我记得还有一次比较危险的情形是,当时日本鬼子在大路上走,而我拿着马列主义的书本沿着旁边的小路走,如果我恰巧走到那条大路上,肯定就会被抓起来,后来想想真是毛骨悚然。”
现在的影视作品长期给我们灌输着共产党员不怕死、不怕折磨的形象,仿佛地下组织就是一批丧失了恐惧和痛觉的特异人类,我们沉浸在戏剧中,看着他们受尽折磨,然后吐掉嘴里的瓜子皮感慨一声英雄好汉!可我们必须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电影《风声》里的地下组织一般,这些奋斗在抗战一线的人们也只是拥有一副同样的血肉之躯。他们不怕死,可被抓住就是生不如死,在那种地狱般的折磨中坚守忠节,更值得我们世代敬佩。
李老说他们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不会有人将生死放在心上,因为如果贪生怕死,就只能去做亡国奴,而这是最最卑屈的身份,也是最最屈辱的结果。当所有人都不愿成为丧家之犬时,团结的反抗便应运而生了。
说到“背叛者”时候,李老的话语中充满了鄙弃,但也有一丝不忍。这些背叛者中,也有曾一起共事的同志,他们在日寇的严刑拷打下没能坚持到最后,没有战胜人性本能的贪生欲望,从此背上了一生的骂名。李老说:“其实招供完的下场更加悲惨,当日军知道你再没有可利用价值之后,就不会再给你活下去的机会。”虽然死亡是一种解脱,但“背叛者”这一刺耳的称号却会剥夺他们逝去后的安宁,将他们曾经的努力不留情面地一并抹杀。
可这也是他们选择的一条路,坚持和信守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承诺,这承诺太重,早已超过了很多人的承受极限,所以事后回想,我们都不知道到底要责怪谁,可怜谁,而这终究成为了一种残忍的无奈。
三庄梦蝶
现在的李奶奶挂职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系,膝下儿女富足安乐,孙子孙女都在国外读书。当问及对当今大学生的建议时,李奶奶不禁调皮一笑:“哈哈,你们现在手机啊、电脑啊,接触的新鲜事情太多啦,现在还是要好好学习呢,政治头脑始终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拥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学好、玩好、工作好。”
现在好多人都觉得那句‘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像是在唱高调,但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共产主义打基础,都是在为经济上的国富民强做准备,比如现在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也是想和周边国家搞好关系,一起走向富强,空喊口号是不行的。”
望着她花白的头发,听着她爽朗的笑声,我们都感慨万千,在脑海中渐渐勾勒出那些年属于李逸文的峥嵘岁月。时间如海流,洗尽人世沧桑,将历史的痕迹渐渐磨成我们抓不住的沙砾。而李逸文,一个看似瘦弱的巾帼战士,却在这滚滚洪流中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伟岸的丰碑。如同千年之前智者在川上所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没有人能永远停留在原地,无论是李逸文,还是那些她所回忆的,终究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点点繁星,而真正有意义的是这样一个过程:
她来过这个世界,她曾经歌唱;有一些人路过,他们驻足倾听;她的故事就这样悠然流传,被世人铭记不忘。
这世间,传奇易逝,是否只有冰冷的回忆录和照片才能见证永恒?
或许,正如李逸文手写的自传稿。
每一笔,都是最忠诚的翻演。
 
 
文/陆悠涵 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