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耀求是园

站内搜索

“我的抗战故事”系列之柳直

编辑:zhangxl时间:2016年07月05日访问次数:2043

那些年的战火青春
乙未年冬日的一个上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浙大计财处离休干部柳直老人的家中,柳奶奶和她的女儿吴阿姨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这间屋子暖和,来,先坐下!”奶奶理着齐短发,眉目慈祥,深色条纹衫搭配着居家绒裤,显得郑重又随意。落座后,由于奶奶不会讲普通话,在吴阿姨的“翻译”帮助下,奶奶追忆起七十多年前那绽放于战火弥漫的青春岁月。
三年寒窗度幼时
1925年11月,柳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在家种地勉强维持生计。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当时有户柳家人办了私塾,柳直非常幸运有了读书的机会。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柳直读了三年半小学就辍学帮助家里干农活了。奶奶现在回忆起来也说那时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好好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时候家乡还算平静,没有受到战火多大的影响。直到1943年5月,不到18岁的柳直跟着隔壁好朋友出来参加工作,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关系,父母亲也算比较支持。柳直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出来,就再也没能回去。
抗战后勤为党国
当时因为识些字,肚子里有点墨水,柳直在部队中从事会计工作,作为事务长,掌管部队的粮食与钞票。“那时候大家都在一起,十分高兴”,因为当时抗战顺利,在后勤工作比较稳定,能够在部队工作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奶奶感到十分自豪喜悦。柳奶奶抬着头,缓缓地说道“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全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感觉,部队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像遇到亲人一样”。那时候部队经常转移据点,有一次晚上柳奶奶去余姚四明山上开会,因为遗传原因柳奶奶晚上眼睛已经看不清楚,爬山时一个踩空受了伤,随行的老百姓马上把柳奶奶带到自己家里休息,第二天柳奶奶才上的山。“那一晚睡得很舒服,感觉回到了家。”
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当时的条件是多么艰苦,夏天没有蚊帐,蚊虫肆虐,但是柳奶奶从没有后悔当年年少的自己离开家乡参加抗战。艰难的岁月也有“趣事”,有一次,柳奶奶一连给部队同志烧了十八天的梅干菜烧冬瓜。同志们很有意见,向领导反映了这事。领导问年轻的柳直是怎么回事,“因为我家里穷,看到红颜色的菜都觉得是好菜,梅干菜烧冬瓜也是红颜色的,我就去买来,烧给大家吃。”领导听完笑着说,“那你也要给同志们换换口味啊。”
抗战时期虽然生活艰难,柳奶奶一直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那时候奶奶的爱人也参加了抗战,闲暇时爷爷还教奶奶改正了日记中的错别字,感情很好。采访时奶奶多次提到共产党廉政,特别拥护共产党,当我们问到:“如果时光倒流,您还会参加抗战吗?”“会啊,我相信共产党”,奶奶灿烂地笑着说道。正是抱着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1944年11月在老党员的介绍下柳直成为了预备党员,第二年1月正式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兢兢业业于浙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抗战胜利的振奋消息传遍全国的每个角落,柳直带着收复主权的喜悦之情本想回乡与亲人团聚。然而没过多久,国共“双十一”协定撕裂导致内战爆发,柳直跟随部队北上来到山东参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四处辗转。直至1953年柳直被调派到浙大前身医科大学继续从事会计工作。她一直努力工作,曾任财务科长。“那时候的人比较廉洁,更加遵守规定、遵守财务制度,党委书记想借30块钱,规定只能借10块就只能借10块”。当时正值新中国建设初期,要管理四大医院,工作量大,晚上轮流值班,偶尔晚上还要开会,每个星期一次科务会议,一晚上业务学习,一晚上科务学习,奶奶永远忘不了那灯火辉煌。1975年因为眼睛不好,越来越看不清字,50岁的柳直只得早早退了休。
心系国事享晚年
离休后柳直奶奶便没有再工作,过着修身养性、怡然自得的生活。她一直很关心国家大事,每天都会用放大镜看报纸新闻。后来眼睛看不见了,就用收音机听广播。“有时候叫我妈吃饭,她都要把新闻听完才会吃饭,国家政策方面的消息比我还灵通。”吴阿姨笑着说道。柳奶奶早上6点准时收听浙江台新闻,8点听中央台新闻,晚上6点再听浙江台新闻,结束后便上床睡觉。有时候柳奶奶还会参加离退休办公室组织的活动,去各地旅游。生活有些简朴,但奶奶却乐在其中。面对我们这些后辈,奶奶说道:“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听党和国家的话,做一个有用的人。”话语虽简单,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奶奶对我们的关爱。
采访结束后,吴阿姨还给我们看了之前柳奶奶参加“抗战老兵七十周年”活动时拍的照片,只见奶奶端坐在一面白色墙壁前,花白头发,肩披写有“抗战老兵”的绶带,脖子上挂着金色奖章,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面色红润,整个人显得很精神。奶奶总是那么地开朗,抗战时期,她坚信共产党的领导,跟随部队走南闯北;解放后,怀着建设新中国的远大理想,她勤恳诚朴,兢兢业业;而今九十岁整,说话清晰,腿脚尚好。长乐者寿,愿奶奶茶寿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