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耀求是园

站内搜索

“我的抗战故事”系列之潘洪顺

编辑:zhangxl时间:2016年07月18日访问次数:2096

一位政治指导员的光荣与足迹
三月末的杭城,草长莺飞,温和的阳光透过每一片嫩叶、每一朵小花投射到初暖的大地。我们就在这样美好时节的一个下午,来到浙大玉泉校区离退休办公室,见到了早已等候我们多时的潘洪顺老人。
潘老身穿黑灰色夹克衫,戴着一顶灰色鸭舌帽,满面红光地对我们说:“你们来啦,我刚刚还准备了准备,努力回忆了回忆,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记不真切了,你们可不要笑我啊。”
“潘老,您是山东人吧,我们听出您的口音了。”潘老微笑着点点头。从山东到浙江的过程中,潘老的人生经历转辗流淌出来。
紧接着,潘老拿出了几张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明显能够看出笔锋不是那么有力。潘老因为身体问题,前几天(3月17日)才从疗养院回到住处。“我很少跟子女讲起以前的事,他们不爱听,我也就不讲了。今天能给你们讲讲,我很高兴啊。”潘老用手微微抖了抖稿纸,许多往事便慢慢地从他坚毅的眼神中流露。
小学堂里的大志向
1926年1月,潘洪顺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县,父亲英年早逝,幼年的潘洪顺靠叔叔抚养长大。潘洪顺的童年过得很艰辛,但这一点并不妨碍他表现出色。读完当地小学之后,潘洪顺进入山东楼霞县一区中心学校接受中学教育。“这个学校是我党创办的,所以我从小就接受党的先进思想教育,因此思想上觉悟上都是比较进步的。”在共产党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下,潘洪顺培养起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觉悟。也正是因为思想上的先进性,少年时期的潘洪顺就已经担任儿童团团长、民兵连长等职。而这些经历也为潘洪顺年仅19岁就通过党组织考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一员而奠定基石。
“我的志向并不仅仅是安安稳稳地完成学业,而是当国家有需要时,就算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也要全力以赴。”让潘洪顺逐渐形成远大志向的除了爱国主义教育外,还源于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少年潘洪顺的爱国行为在当地小有名气,也引起了当地日本鬼子和汉奸的注意。当时潘洪顺正在部队,鬼子和汉奸先后将潘洪顺的爷爷和叔叔抓进了当时位于九曲村的日军据点。家里托关系,卖土地凑钱凑了个把月,才把爷爷和叔叔保释出来。这件事情不仅没有吓到少年潘洪顺,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斗志。“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件事情。每次想起来,就对那些日本鬼子和汉奸恨得牙痒痒。”潘洪顺说。
年轻的政治指导员“小潘”
1945年8月,在距离潘洪顺入党5个月后,年轻的小潘进入山东省招远县阜山区武装部,正式开始了他长达15年的军队生活。8个月后,小潘进入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郊区农村的华东军区警官学校学习,学习公安警察业务。“学员都是来自解放军和公安系统的,我是从解放军部队抽调到警官学校学习的成员之一。住的是平房,睡的是地铺,铺的是麦秆,吃的杂粮,一个星期能吃几次面食。”潘老回忆着。没想到不到半年,国民党撕毁和平协议,发动了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战争。“当时我党我军除了解放区,其余都在农村,城市起先被日本鬼子占领,日本投降后由国民党接管,本来警官学校是为了培养管理城市的人才。因为战争,警官学校停办,我就回到了原单位——山东省胶东军区六师。”潘老讲述着。
年轻的潘洪顺先后在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38师工作队、医疗队,华东野战军一兵团教导团16连等单位担任政治指导员。在这个过程中,小潘先后经历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指挥进行济南战役,这场仗打的是漂亮。”潘老回忆着。当时虽然队伍中大多数士兵是很勇敢的,但还是有少数士兵违背军令。潘洪顺管理着一百六七十的士兵队伍,怎么样让那些少数士兵明白“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是潘洪顺的必要工作之一。小潘找来这些有想法的士兵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着倔强的士兵。例如一些国民党俘虏兵,他们时常向潘洪顺发牢骚:“你们共产党的部队,又不给钱,凭什么要我们拼上性命。”潘洪顺则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感化他们。
“淮海战役中牺牲了很多战友。当时的武器弹药是根本比不上对方的,但是革命斗志却是极度火热的。”潘老动情地叹了口气。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就在轰轰烈烈的渡江战役之后,潘洪顺调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官兵训练团组织干事、政治指导员等职位。解放军官兵训练团简称“解训团”,负责培训战俘——国民党官兵等。“经过培训后,有些人就留下来补充我们的军队,有些就被送回老家。我的工作也就还是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潘老解释着自己的工作。谈到怎么做好政治指导员工作时,潘老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政治指导员,首要抓的便是队伍里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关系到每一个人,所以每个人都要管。”就像一个家长一样,潘洪顺从各个方面考量、指导着队伍里的政治工作。“我们当时发展党员,考察的同志肯定都是政治表现很好的,不管是在思想作风还是待人接物上,当然和现在有一点最大的不同,那个时候还需要考虑敢不敢在战场上冲,怕不怕死这一些衡量标准。”从政治课、阶级教育课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课程,潘洪顺都需要监督教导大家认真学习,并因人制宜,找思想上有困难的同志谈话,帮助其思想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工作原因,潘洪顺从山东调到了上海,在华东军区组织部任职。中途还在南京呆了几年。虽然1949年之后新中国成立了,但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1955年,潘洪顺所在的华东军区参与到大陈岛战役中,而后国民党才全部撤退至台湾。
杭州高校里的“潘老师”
1960年对潘洪顺来说是很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潘洪顺34岁,他不仅经历从上海到杭州的地域转变,更是经历着从部队干部到高校老师的身份转变。1960年2月,潘洪顺担任杭州工学院(1962年与浙大合并)机关总支副书记,开始了从1960年到1983年的23年高校生活。
从杭州工学院机关总支到浙江大学机关总支,再到浙江大学党委办公室、组织部、校医院。潘老这23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党政工作。谈起一开始被人喊潘老师的经历,潘老顿时乐开了花。“一开始还是不习惯的,虽然我从事的还是党政工作,但换了个环境,被人尊敬地称为潘老师,还是很受宠若惊的。”这段23年的缘分就像一颗种子,种在潘老心头,慢慢开花结果。
70年代的浙大校医院,发展也才10多年,虽然场地等略有局限,但手术室、传染病区等划分还是很有秩序的。作为校医院的院长和书记,潘老师为每一次校医院的发展竭尽全力。“说来也惭愧,我虽然是校医院的院长和书记,但是我一点业务都是不会的,所以也更是下定决心从其他方面为校医院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对浙大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浙大是我人生的最后一站。”潘老放了放手中的那几张稿纸,抬起头看了一下窗外。窗外是下午3点的暖阳和春天初发的杨柳。从山东到上海到杭州,潘老的人生轨迹就慢慢在这三个城市间贯穿起来,而杭州是潘老一生中驻留最久的。
谈到教育,“我的子女中,没有一个不是规规矩矩的,我对后代,或者说对大家的期待就是,你们要越来越好,赶超我们前辈。”潘老师满怀期待地看着我们。
潘老的一生,是一个政治指导员的一生。战场上,他是一名负责的政治指导员,上传下达,做好政治工作;工作中,他是一名负责的书记,尽心尽职,把每一份细小工作落到实处;在家庭中,他教育子女严肃认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总要有正义感吧,对错总要明确吧,如果是对的,死也要坚持。”潘老回答为何参加抗日战争的这句话,或许就是他一生坚持的信念。
 
采访后记: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里,潘老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怕我记不清楚了。每次我们都要慢慢地消除潘老的担忧。这点感受说出来,其实是很伤感的。因为我们已经错过潘老讲故事最详细的时候了。如果再早几年,或许潘老能回忆出更多深刻的故事。没有挖掘出更多细节,这确实是我们此行的遗憾,但却也是我们继续下去,接着做老兵访谈的动力。
90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一个小点,但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却也是很漫长。从一开始我们听出潘老的山东口音开始,我们便一直在追寻潘老的人生足迹,从山东招远到浙江杭州,潘老的一生伴随着光荣。
采访结束后,潘老握着我们的手,轻轻地说了一句,多来看看我。当时竟然有想流泪的冲动,对于这些经历过烽火和血泪的老兵,我们的关注是否太少?
 
文/孙晨颖 钱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