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耀求是园

站内搜索

“我的抗战故事”系列之王柏栋

编辑:zhangxl时间:2016年08月09日访问次数:2259

 他们老了,但精神常青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王柏栋老人的时候,单从外表根本无法猜出他的年龄。老人步伐矫健,映衬着清晨的缕缕阳光,一头白发显得格外精神。王国栋老人出生于1929年,现已86岁高龄,他于1945年参加抗日战争,当时仅有16岁。一年之后,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青年中共党员,到如今已有近七十年的党龄了;同时,作为经济学院的离退休干部,老人也曾获得硕士学位。可见,王柏栋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政治思想坚定、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斗士,而我们的采访便也随着他的思绪缓缓展开。
(一)少年志强,保家卫国
老人的家乡在江苏省泰兴县,是当年的革命根据地。说起参军的历程,老人回忆道:“我们读书都是在根据地读的,读的书内容很多,很新。”虽然过去几十年,但对当时所读的书仍记忆犹新,如此可见王老对知识的强烈渴求,而当时很多有志青年参加新四军也是为了学习知识,报效祖国。“参加抗战嘛,就是因为日本侵略了”,简单一句,却表现出老人对于抗战的决心。老人跟我们讲,当时家乡很贫苦,人民要求解放,翻身做主人,要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王国栋老人当年选择参加新四军,他家里人都是很赞成的。老人的父亲是当时的乡长,当年有日伪下乡烧杀抢掠,他的父亲就带头抗击日伪军,这对他童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人很高兴地为我们讲述当年他在新四军学校里面学习的课程,并不是我们如今普遍学习的数理化史地生,而是一些对战事有帮助的内容,例如俄国十月革命、阶级斗争、射击投弹技巧等,这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在他的家乡,很多人都把参加抗日战争当作一种光荣而神圣的选择。老人也是随同乡的五位青年一起去参军的,但经过体检,只有三位留了下来,其中自然包括王老本人。老人很幽默地跟我们说,被淘汰的两个人,一个是扛不动枪(个子矮),另一个是瞄不到靶(近视)。
谈到抗战的经历,老人回忆道,当时他所在的村子周围都是敌人的据点。日本侵略者和伪军强迫老百姓为他们修公路,试图以此建立联络网,分割并包围抗日根据地,再逐个消灭。但中国人民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他14岁那年,游击队消灭日本侵略者据点的故事,真是振奋人心。那时候,他们村子的村民思想觉悟都是很高的,时常协助抗击日寇,尤其是那些满腔热血的青年们。那里的村庄基本都有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和民兵,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被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奋勇抗敌。虽然他们的武器装备不如日伪,但他们却依靠人民的团结和必胜的信心战胜了强大的侵略者。
(二)笔杆为枪,插向敌人的心脏
王老参军后,被分配在三野总部机关,未能亲临战场,这也令他颇为遗憾。战争之所以为战争,就是因为其不可避免的冷酷与残暴,即使在机关也同样可能遭遇巨大的伤亡。老人在讲述中提到了一位当年随他一同入伍的同乡青年,他被分配到前线,这让大家产生了恐惧,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冲锋前线就意味着随时可能牺牲。但战火纷飞没有烧毁他们坚定的信仰和必胜的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渐渐变得视死如归,不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坚信党和人民必定能将侵略者彻底驱逐,重新夺回属于人民的美好家园。
说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王老十分谦虚,他只提到当年是党组织找到他,要求他入党的。可想而知,必是因为他足够优秀的品质和对党的殷殷忠诚,才指引他在鲜红的党旗下握拳宣誓。谈起他的工作,王老说他就是做好了分内的事情,有任务一定会认真完成。老人的任务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撰写新闻稿件,刻印钢板,都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
说起牺牲,老人的神情变得凝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如果有战士牺牲了,党组织会派人前往其家乡,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其家人一定的安抚。“舍小家,保大家”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在国家存亡之际,人们只有化悲痛为力量,燃战火以寄哀思。
(三)战争性质,决定成败
老人说当时日伪的武器比我们好得多,但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有一大因素就是战争归根结底是日本人发动的,其根本性质是侵略,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不得人心,久而久之终将吞下失败的苦果。而我们的胜利则是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乡亲们平时会积极地为新四军筹粮,帮助解放军运送武器弹药。老人回忆起当年家乡的一场重要战役——黄桥战役,是由陈毅将军和粟裕将军指挥的,当时就是倚仗老百姓们的支持。在黄桥,有一种叫做黄桥烧饼的特色小吃,当年乡亲们就是将这种烧饼做口粮,送往前线给打仗的士兵们,造就一段佳话。而说到粮食,老人还给我们讲,当时他在机关工作,筹粮、筹款有专门的后勤部做保障,相对于部队的战士们伙食会好一些,不过跟今天比也是天壤之别。部队里虽然也会去筹粮、筹款,但是相对来说部队的人数相比机关还是多出许多的,所以筹粮筹款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仅仅能保证战士们吃饱、穿暖,这种艰苦的日子就伴随他们直到抗战结束。
共产党如何领导军队打胜仗,这又是一个可以娓娓道来的话题。王老说,团以上会设置党委、政治处,营里面有教导员,连里面有指导员,这些都是受党领导的政治工作者。连队指导员一般负责连队的党支部建设,管理连队党员,战役的战略战术则是由指导员和党员们共同商议决定的。在上阵之前,上级都会印发战前动员一类的文件,时刻提醒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战场上保持英勇无畏的姿态。而王老当时就参与过这类文件的刻印工作,除此之外,王老还刻印过一些关于敌人将领情况的文件,供上级阅读。他跟我们讲,在战争中,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自然也不排除敌将。抗战过程中,有不少伪军被成功策反,成为我们从内部击溃日伪战斗堡垒的关键。而策反一般是建立在阶级背景上的,一些出身贫困的伪军,其实对革命队伍本身没什么怨恨,这样的人就很容易被争取过来,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到抗日战争胜利那天,老人十分激动。他说当时全国人民都大受鼓舞,经过艰苦的抗争,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全民上下无比振奋,大开庆祝会,欢庆这件天大的喜事。
(四)发已白,心未老
“如果回到过去,您会怎样选择?”
王老顿了顿,似有千言万语,却也回答得质朴。假如回到过去,他会亲自拿起武器,与敌人抗衡。如今年龄已不允许他上阵杀敌,但他的这股拼搏无畏的精神却依然充斥胸中,并传递给其家人和后代,鼓励他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回忆起老战友们,如今仍有联系的少之又少,很多人早已在战场上牺牲,也有很多人驾鹤西去,一个连百余人,剩下的已寥寥无几了。但是他愿意将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哪怕有一点启迪也是相当好的。
说起与浙大的渊源,抗战结束后,老人被调到军委总政当机要秘书,为了进一步学习,他要求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毕业后被分配到军事学院。1958年老人转业到原杭州大学,在浙大五校合并后,老人也成为了浙大人,用老一辈的传统和精神灌溉祖国未来的花朵。
(五)历史不容忘却,振兴还看今朝
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将王老的轮廓衬托得熠熠生辉。回忆起当年的点滴,王老的眼角不禁泛起泪光,“曾经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了历史,无法改变,但你们还有机会。当今的中国存在着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你们一定要去看看那段历史,对比现在,你们会学到很多”。这段话从一个抗战老兵的口中说出来,便被赋予了深深的厚重感。当年的战争已成为历史,但那批老兵却仍在见证祖国的发展,期待祖国的明天,虽然他们的生活已趋于平淡,但英雄气概却不曾泯灭。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我们有义务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为了罪恶的历史不再重演,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英雄精神,生生不息!
 
文/胡博文 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