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耀求是园

站内搜索

“我的抗战故事”系列之温其彬

编辑:zhangxl时间:2016年08月09日访问次数:2206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生长为国家忧

张爱玲曾说,“走过平湖烟月,岁月山河,那些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温其彬便是如此,走过九十载漫漫岁月,见过战场的烽火硝烟,经过人生的风雷霹雳,在岁月轮回中历经百味,最终宠辱偕忘。
温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拎着布袋,头戴黑色毡帽,双颊带笑,眸光溢彩,似乎就是自家爷爷刚刚散步回来。难以相信,他已有90高龄。岁月仿佛对温老格外宽厚,脸上沟壑清浅,发色仅是花白,行动不疾不缓,自成格律。他摘下帽子,放在一边矮桌上,又把拐杖挂在窗沿,一切安置妥当后缓缓坐下,从容淡定地把七十多年前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敌人打过来了!”
    温其彬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1924年,当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组织召开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从此兴起。这是个有英雄有奋斗,也有流血有牺牲的年代。温老的家乡在山东沂蒙,父母是农民,家里只有几亩薄田勉强养活家里六口人。
“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孙中山则有‘天下为公’的宏伟志向”, 温老从小崇拜的偶像就是林则徐、孙中山这样的民族英雄。因而在年少时他便立下志愿,期望着有一天能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出自己的一份力。
“1937年的11月,日本人的军队越过黄河就要打到我们县城了。”
回忆起当年日本人的侵略,温老眼神放空,眉头微皱,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那天,13岁的温其彬正在县城学校课堂里认真听着老师授课,突然,飞机轰鸣声响起,学校周围瞬间充斥着震耳的爆炸声,紧接着的是人们的哭号尖叫。“日本鬼子打来了啊!”同学个个都惊慌失措,有的躲到桌子下面害怕得直发抖,有的踉踉跄跄地往门外跑,课堂秩序顿时散乱。过了很久,大家才在老师的引导下安定下来,但此时战争烽火中的校园已是一片狼藉。
之后,山东沦陷,几乎所有县城都被日本兵占领,学校也被迫关闭了,因此温其彬不得不休学一年在家里学习。
战争的阴霾笼罩着山东,战火肆虐的日子里,天空属于轰炸机,大地属于炮弹,空气中弥漫的是死亡的恐怖,老百姓在夹缝中艰难度日。战争破坏了生产,市场混乱,米珠薪桂。老百姓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生怕什么时候头顶的天空会漏下几个炸弹来。
一年后,附近县市合作组织建立了一所联合中学,迫切渴望学习的温其彬报考了这所中学并成功进入学校,重新获得宝贵的学习机会。时穷节乃见,在战争局势日益紧张之时,学校决定组织“抗敌自卫队”,在满腔爱国热情驱使下温其彬毅然加入了抗日的队伍,和许多爱国学生一起在军事干校里学习军事知识,为投身战场夯实基础。后来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保送到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
缺衣少粮日子里的战斗
温其彬在抗大的时候正赶上敌人对山东的大扫荡,这时他的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位保家卫国的战士。家国衰败的现状更加坚定了他爱国救国的决心。
1940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士兵们难得吃上一顿白米饭,通常就是一小碗米在一大锅水里煮成一大锅米汤,每个人分一碗米粒分明可数的汤,再加上三四根发了霉的地瓜干就凑合过去一顿。战士们没有棉衣棉被,只能用意志与信念御寒。晚上,士兵们轮流站岗,北风呼啸,寒彻肌骨,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零下温度里立在朔风中的感受的。站岗时,寒冷与困倦总是席卷而来,但是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温其彬不惜拍打自己的脸或是拧自己的大腿以剧烈的疼痛来保持自己的清醒。 “晚上的站岗是不能有半点疏忽的,再冷也要坚持住,再困也一定要集中精神,否则部队就会有危险。”
回忆起第一次上正面战场与敌人交锋对抗,温老至今心潮澎湃。当时军队驻扎在垛庄北部,敌人的持续进攻迫使我军转移阵地。可是白天转移,目标太明显,容易暴露,所以将士们需要坚持与敌人对战,直到日落才能开始转移。
我军的武器落后,每名士兵只分到一把土步枪和两排子弹,埋伏在一个小山坡的玉米地后面。而敌人的装备则是十分先进。战争打响,敌人从山下攻上山来,枪声炮声齐鸣,温其彬身边一位小战士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被吓得失魂落魄,连声嚷嚷,“吓死我了,吓死我了,我可不干了!”虽然温其彬同样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情景,但想到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还在为着祖国而奋斗,想到那些无辜百姓还在炮弹下挣扎度日,他心中冉冉升起的爱国之情战胜了恐惧。他冷静地劝小战士不要叫喊,被敌人发现可就危险了。
硝烟漫天、弹如雨下,“我也怕啊,”多年后回想当时的情景,温老还是有些后怕:“但当时也没想这么多,看到连长和指导员挺直身板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我怎么能退缩呢?”温其彬身先士卒地动员战士勇敢作战,全身心投入到战役中。从早上八点一直战斗到天黑,战士们不吃不喝,坚守在战地上,成功阻挡了敌人的进攻,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到条件。
第一次战斗的胜利大大增强了温其彬的自信心,“原来日本鬼子也不是神通广大,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军队万众一心、英勇无畏,完全可以取得成功。”
在后方的工作——根据地建设
在历经了3个月的反扫荡战斗生活后,敌人结束了扫荡。于是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的师生立即抓住机会从沂蒙山区转移到了山东的滨海地区。而当时滨海地区并不是敌人进攻的主要目标,因此抗大的师生也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
1942年4月上旬,刘少奇到达山东分局和第一一五师所在地东海县朱繁村,认真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山东党政军工作情况,讨论决定了山东工作的战略方针、部署和主要干部的配备等问题,以指导山东根据地的建设。
当时温其彬在山东某县的根据地建设队中担任工作组组长,负责进入到乡里发动群众响应根据地建设。
在进入乡里的时候温其彬诚恳地向群众们介绍根据地建设的具体措施、分析根据地建设会给群众带来的有利影响,四处游说群众,许多乡民纷纷表示支持根据地建设。一方面二五减租的规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地主的利益,另一方面在防卫队的力量控制之下地主不敢公然反抗,所以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他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阻碍,反而获得了很多“开明地主”的支持。当地的一个大地主也无条件认同中央的决定,并让温其彬住在他家以示支持。而且后来在组织民兵联防队的时候,他还主动提出要担任队长。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了对抗日军的主要阵地。敌后的对抗虽然没有大规模正面交战那样残酷轰烈,但也惊心动魄。
有一次,乡里来了几个巡视侦查的日本鬼子,温其彬特地派了一位胆大心细的战士伪装成妇女前去对付。“妇女”提着饭篮子佯装去给亲人送饭,故意经过鬼子的巡视路线。侦查了大半天的鬼子又累又饿,贪婪的鬼子哪知是计,还以为篮子里装着美味佳肴,便上前拦住“妇女”想要抢占食物。不料,篮子里放的是炸弹,炸弹爆炸前的瞬间,“妇女”迅捷地跳入一旁早就挖好的沟壕,而鬼子则死伤惨重。
“如果害怕牺牲,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共产党员,卫国战士,就要勇往直前,不能怕死。”
3年的青春与热血,温其彬都将它散在了滨海的土地上。原本荒芜破败的土地在年月累积的浇灌下开出了繁盛的花,一个个根据地的面貌都焕然一新。
前线日军投降的消息传来,在听到消息的刹那温其彬难以遏制激动的心情,热泪泉涌,大声疾呼:“胜利啦!胜利啦!”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环抱在一起,为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雀跃。
抗战结束后温其彬仍然留在滨海地区,继续为当地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直到1949年6月温其彬被调到台州黄岩在省委农村工作部组织进行农村建设工作,而后在1960年进入浙江农业大学工作。
一生长为国家忧
1984年在浙大奉献了24载的岁月后,由于年岁已高,温老开始了离休生活。即便到了应该颐养天年的时候,温老依然一心牵挂着祖国的发展。温老郑重地说:“年纪虽然大了,可是国家大事还是要关心的。每天的《参考消息》是一定不会落下的。”除此之外,他每天都会积极关注国内外各种新闻,关心中国所处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
“最近《参考消息》上关于甲午海战连续发表了15篇文章,你们有没有注意?从甲午海战之后我们国家一败涂地,到现在120年了,我们当时为什么战败?我们必须要反思啊!”温老神情严肃而坚定,满含了他对祖国建设的关切与忧虑。
“老年好学,如炳烛之明”。离休后的温老也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他参加了两届老年大学的学习,进修山水画、花鸟画与书法,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同时温老十分注重保养身体,培养良好的心态,积极学习养生保健知识,坚持每天锻炼。
曾与温老共事过的郦老师说起温老便一脸钦佩叹服:“温老师是一个极为正直的人,学习一丝不苟,工作兢兢业业,还经常给我们后生指引帮扶。自己从来不计较离休后的待遇问题,并且始终关心对年轻人的教育,心系祖国的下一代。”
后记
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温老端茶杯喝水,拿手帕擦脸,举止大雅,风度谦谦,一直给人一种独特气质,那是岁月流沙中积淀下来的温润而泽。
结束采访之后,温老缓缓起身,慢慢带上毡帽,随后拿下挂在窗沿的拐杖,拿起布袋迈着平稳的步伐着走出会议室。大概是历经岁月的濯洗,所以即便是温老迟缓的走动也会让人感觉到他身上散发的平静与安宁。
三月末的晴天午后,日光温柔,微风轻抚,湖面上跳动着金光,柳条随风摇曳。温老坐在湖边的石椅上,面朝湖面,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阳光在他身上晕出柔和的光圈。但是,无论他的视线里进入了怎样的风景,在他的心里始终记挂着一个名字——中国。
 
文/丁晨莹 于悦 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