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耀求是园

站内搜索

“我的抗战故事”系列之张殿勋

编辑:zhangxl时间:2016年09月24日访问次数:2223

 战火中的“抗日救国会”

华家池的校园静谧宁静,吐露着一种别有的历史气息,走进校园,路旁的行道树绵延至尽头,仿佛有着说不尽的故事,有着道不明的情愫。就如同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张殿勋老先生一样,经历了历史的重重变迁,最终在浙大落脚,带着他独有的故事,埋藏着他特有的情怀,在这个不大却独特的华家池生活着。
走进“常青楼”,墙上随处可见“老人小贴士”的字样,爷爷奶奶的交谈声,歌声,都一一飘入我们的耳中,在眼前呈现出一幅祥和幸福的景样。踏上楼梯,拐角,推门,张老先生坐在椅子上,目光迎向我们,带着一种从容与镇定,带着一种宁静和祥和。在简单的介绍之后,故事就此开始。
生存——乱世中的希冀
于是乎,视线开始模糊,画面转到了20世纪30年代。山东的一个小城里,一个家庭正带着行李向农村变迁。一场大地震将城市变为废墟,无奈的他们向农村行进。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行李,背包,一家人,房屋,以及田地。一个村庄大大小小的人家,大家庭,小家庭,活着是他们每日每夜思考的问题。幸运的是,张老先生的家庭还算富裕,父亲是一个小商贩,而母亲家里的资金也算雄厚,他们一直没有让张老先生停止过学习。要知道,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生存都已经成为问题,何提学习呢?一个村庄,两个学生,而张老就是其中之一。事情的发生看起来是偶然,却是必然,毫无疑问的是,学习的经历为张老先生之后的路埋下了伏笔。
每隔五六米的炮楼,日军、刺刀、穷困,死去的人们成了张老先生脑中最深的回忆。他见过的太多了,饿死的、刺死的、炸死的,各种各样在我们看来无法接受的死相都被张老一一描述。然而,他的眼神是平静的,他的心是镇定的,只有这样一个经历过风霜与磨难的老人才能将那样的一段段往事都埋藏在心底,不露声色,却无法忘记。
说起加入抗战行列的缘由,张老先生陷入了回忆。父亲、母亲以及亲戚成为了主要的推动力,他们都希望他可以加入到八路军的行列。究其原因,他们不愿继续看着这样一个混乱的世道继续下去,他们也看透了国民党的端倪。当时,流行病蔓延,饥荒,天灾,一个又一个的灾害袭来,将老百姓推到生死的边缘。然而,无论是地震的发生,废墟的存在,还是民众只希望可以吃上一点粮食的诉求,国民党政府始终无动于衷。三天之内,一个八口之家就可以全部离世,他们得上的流行病使他们脱水,就这样悄然离去。一顿饭,一个三口之家就这样消亡,他们因为过度饥饿,好不容易得到食物,狼吞虎咽,最终胃部膨胀而死。糠,树皮,农村里的百姓就这样生活着,生活的痛不欲生,生活的岌岌可危。
工农青妇抗日救国会——战火中的组织
抗战无疑成为了关键点。日本汉奸、国民党、土匪、八路军,这么几道势力在这个小小的村庄上开始了较量。老百姓看到了八路军对人民的拥护,知道只有这样的一股势力可以帮助自己摆脱磨难。张老先生也是如此,他希望加入这样的一支队伍,发挥一份自己的力量。然而,加入抗战行列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轻松的。第一次请求,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阻断张老先生继续前行的道路。第二次请求,是在一个招办,他们表示可以留张老吃饭,但是却不会收他。道路漫长,一次次的尝试与坚持,最终,张老先生在一抗战中学的介绍下,通过几次辗转,加入了“工农青妇抗日救国会”。
这时,张老先生稍稍停顿了一下。画面开始移动到在这个组织中的岁月。张老先生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这个组织的活动。于是,我们开始慢慢聊起那段时光来。这个组织的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领导中国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抗日政权,二是鼓励民众自己组织一系列组织,比如农会,打倒日本,发展抗日积极分子,三是打倒黑暗势力,破除一些强盗行为。张老先生向我们描述,在当时,拐卖儿童,打人,抽大烟都成了习以为常的公开事件。赌娼随处都在,看得见,却无法也无力阻止。于是,提倡人人平等,破除强盗行为成了当头亟待提倡解决的事情。
    于今日听这样的故事,看着窗外那大片大片的茂密树木,那一栋一栋的教学楼,我们无法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的那样一些景象。当我们在媒体中,在生活中听到偶尔的一次暴乱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惊恐无比,感到害怕,感到不安全的存在。而那时的社会,他们就这样每天过着那样的生活,或许,那时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平安的度过今天。饥荒、地震、暴行,任何一个都可以置他们于死地。于此景看来,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联起手来,共同抵抗外敌。张老先生他们一家一户的劝说,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找到当地的领导,组织当地的民众集合,进行20至30分钟的讲话,然后进行个人的劝说,从而壮大抗日政权。组织有多种多样的,有农会,有妇女会。当然这样的组织建立并不是毫无章程的。就拿农会的建立来说,他们需要具备拥护共产党,参加抗日,不做违法抗日行为等几个条件才可成立。成立之初,张老先生及其他人士会成为组织者,待到时机成熟之后,再转为他人负责。今日的社会,妇女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在那样一个女性被赋予地位低下意义的封建年代,妇女会的建立又谈何容易呢?一次次的劝说,一遍遍的努力,我们需要也必须为像张老先生一样的人鼓掌,为他们致敬。
天亮的时候,救国会就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工作着。开始只是站在一旁学习其他人的张老慢慢开始发挥自己的力量,在半年之后,他开始找到工作的技巧与方法。直到1945年的秋天日本人最终投降,张老就一直这样重复着,不厌其烦的,干着踏踏实实的事,做着认认真真的工作。这时,我看了看张老先生的表情,他的眼神望着远处,好像在思考着一些什么,又好像他回到了过去的时光,感叹着世事的变迁。
硝烟散尽后的宁静
一个手枪,两个手榴弹,五发子弹,一个挎包,构成了张老先生的全部行囊。每个人25斤的小米,每天几分钱的补助,他们就这样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我们知道的是,日本人最终投降。但我们或许不知道,在日本投降后,中国还是处于混乱。敌人伪势力,土匪依旧不愿意放下他们手中的枪。半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还在与这些暂时的“幸存者”做着最后的斗争。
40年代,土地改革,宣告着原先地主的霸道行为终于结束。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将拐卖儿童、赌娼的黑势力慢慢击退。中国开始一点点的恢复元气,然而,我们却不能忘记,工农青妇救国会这样的一个组织曾经起了怎样的作用,怎样地帮助了中国。之后,张老先生参军,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战争他都亲历过。
视角开始慢慢拉到现在。在东北军区经过分配来到了浙江农科院,后变为浙江农大,紧接着,合并为浙大,于是,张老就这样与浙大定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前,张老从事的是党政工作,负责党建的相关事项。1990年退休后,前10年,他生了重病,严重时甚至无法写字。听到这里,我们不禁疑惑,眼前这样一个精神的老人竟生过如此的重病。张老先生笑了笑,接着说,之后的十年,他身体完全得到了恢复,进入了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画画。直到今日,还坚持每天画画写字。
如今,他拥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三个孙子,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在美国,一个儿子在东北,一个孙子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而他,身体依旧健硕。我们惊叹于这样的生活,每天学习,闲情逸致,我们做不到,我们也不会想到去这么做。但是在这个老人看来,在浙大,在浙江,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让他过着这样一种生活,就是幸福的,就是快乐的。
后记
采访逐渐进入了尾声,有微微的清风将窗外的树叶吹动。我们倾听着老人的过去,倾听着中国的历史,触摸了历史的足迹。不由地佩服,老一辈的热情与回忆是我们90后所没有的,所缺乏的。张老这般的勇敢和执着注定将打动我们在场的人。

    三月初的杭城,空气中还是那么冷。我们走近老兵,倾听过去的事,感受到的是热情与激昂。我想这冷冷的杭城中的这么一股热,就注定告诉我们这场采访是令我们所有人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