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火 岁月如歌
历经时代动荡,战争离乱的老兵正在渐渐凋零。时间的巨轮永远不会为谁停留。当有一天,他们都老却离去时,“我的抗战,我的故事”该由谁来诉说呢?
“你们早几年来就好了,爷爷肯定能跟你讲很多打鬼子的故事。”1月20日早上9点半,在浙江医院的疗养病房里,我们见到了95岁的章若明。一进门,负责照顾他的护工便同我们讲道,由于年纪大了,近些年,章若明的精神状态大不如前。
采访章若明的这天,天气晴朗,暖洋洋的阳光照射进来,给整个房间增添了许多色彩。眼前的老人背靠木椅,头略低垂,半抿着嘴,正在闭目养神。听到有访客进来,老人缓缓张开眼,稍坐直身板,然后伸手示意。握手言谈后,故事从1936年说起……
一、那时的威海校园
1936年,章若明16岁,还没改名。那时他叫钟毓祝,1920年出生于山东威海卫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一共生过七个子女,但活下来的只有他和一位小他八岁的妹妹。
这一年,章若明就读于威海卫公立中学。据老人回忆,当时紧迫的时局使他们根本无法安心读书,“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歌声在校园内此起彼伏。上课时,他们总要求老师讲解时事政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章若明遇到了影响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两位老师——袁时若和赵野民。
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学生的革命觉悟,袁老师和赵老师引导学生阅读《铁流》、《八月的乡村》等书籍,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曲目,还组织学生排演进步话剧。
提起话剧,章若明似乎来了兴致,突然冒出了一句:“我那时候很漂亮。”这话立即把同住一疗养病房的老伴王少木逗乐了。“他们当时排演《雷雨》,他男扮女装,演的是女主角”。“是四凤”,章若明提醒老伴。原来,当时社会风气认为男女同台演出有伤风化,所以剧中所有的女主角均由男生反串。随后,两位老师还指导学生排演了莫里哀《伪君子》,抗日话剧《烙痕》等。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时局剧变,学生的革命情绪高涨。同年12月初,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二周年,袁老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宣传抗日救亡活动。全班近40名同学被分成8个小组,分头到附近的七八个村庄,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政策,教唱救亡歌曲,学习新文字。
事后,校长以未征得学校同意,擅自活动为由追责。班长车学藻当面据理力争,结果校长“写了布告要开除”。校方的强硬态度引起了学生的反弹。章若明说:“学生不同意。游行,集体罢课。闹了起来。”抗议风波愈演愈烈。“最后怎么样了?”王少木轻轻地推了推章若明的手,让他接着说下去,“没有开除。”
学生的坚持和老师的调解,最终让校方退步。章若明后来回忆起1935年至1938年在威海卫公立中学的求学,他说,这是他走上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始。在袁时若老师的介绍下,章若明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战士”。
二、那时的战火纷飞
1938年3月7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威海卫。这座海滨城市在189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直至1930年才收回。8年后,随着日军的入侵,威海卫再陷困境中。学校停课后,章若明回到老家钟家村。因从事地下工作需要,他在1939年改名为“章若明”。据他介绍,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为了表达对袁时若和赵野民两位老师的敬意。此后,不到20岁的章若明开始了他投身战斗,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他曾组织领导了1940年威海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1942年参加了反扫荡斗争,1944年攻打伪军伪警察据点……年事已高的章若明已经想不起战争的具体画面了,但还记得“打了好多好多据点”,“威海当时环境非常残酷。”很多故事,我们其实是从他2009年出版的一本回忆文集和他夫人王少木口中得知的。
1937—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1942年是最艰苦的一年。当时鬼子发动密集的扫荡。敌人一路往北扫荡,人们只能被迫往后退,退到大海边无处可走的时候,死了很多人。”王少木回忆说。此时的章若明在胶东根据地参加反扫荡斗争。因为警惕性高,章若明曾几次从背后突围敌军。王少木说:“他比较机灵,脑子转得很快。”
1943年,抗战形势开始好转,但日伪军和伪警察据点依旧猖獗。1944年,章若明任东海军分区武装工作队政委,率领威海独立营攻打毛家口据点,拔除张村、双岛两个伪警察据点……而究竟销毁了多少个伪军据点,章若明也想不起来了,只说了一句“打了好多好多据点。”
章若明有时突然想到,便会和老伴谈起这段抗战故事。虽然经常只是轻描淡写,但因为亲历过战火,王少木也能体会其中的艰险与不易。所以,当聊到这段经历时,王少木庆幸和感激地说道:“(还好他)没有被俘,没有被捕,没有受过大伤。”
三、那时的战地爱情
王少木比章若明小3岁,1923年出生于一户革命之家。她的父母和其他家人也都曾参加过抗战。章若明和王少木是在1939年在威海参加工作时认识的。因为他们的年龄相近,又是组织里最小的。所以,经组织同意,章若明和王少木于1940年结婚了。
由于战事激烈,夫妻俩聚少离多。王少木在根据地里任妇女委员。为防止根据地被敌军偷袭,王少木经常随组织撤离。而章若明则守在前方阵营与敌军交战。因为这样,两人在结婚后的,有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在一起。但是王少木说,“组织很照顾,都会安排我俩在隔得比较近的地方。我们一年还能见上一两次面。”虽然不能常常见面,但他们的工作还是有交集的。比如,当章若明在攻打伪军据点时,王少木则在后方做伪军或伪军家属工作,这样里外配合为拔除据点“起很大作用。”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局势相对稳定后,王少木才又回到威海与章若明一起工作。隔年,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
故事聊到这里,我们的采访基本结束了。章若明对老伴说:“想睡一下。”在护工和王少木的搀扶下,章若明慢慢挪动身子,坐上床,由护工脱掉大衣和棉鞋,然后躺下休息。
整个40分钟的采访,王少木一直和章若明并坐,她坐在床头,章若明坐在旁边的木椅上。自从患病后,王少木说:“他现在很爱睡,都不太爱讲话了。今天状态算不错了,说了不少。”在他想不太起来的时候,王少木会帮忙补充,说完拍拍他的肩,向他确认“你们当时是这样的,对不对?”然后,章若明会像个小孩子一样,点点头说:“对!”看到这样一幕,一旁的护工忍不住感慨道:“爷爷奶奶的感情真好。”
经历战火纷飞的年代,相濡以沫七十五载。老来依旧相互搀扶,一起慢慢变老,一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章若明与王少木老人的这份相守与陪伴令人动容。
老兵永远不死。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英勇抗战,保卫家国。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他们历经苦难才换来今天的祥和。老兵们的无畏精神将一直激励后人不断前行。可惜时间残酷。一次采访,一本回忆集,能够拼凑的只是历史画卷的冰山一角。扛过枪,上过战场的老兵越来越少了。他们正渐渐凋零。所以,时不待我,“他的抗战,他的故事”应该由我们接着记录和诉说。
采访后记:
四十分钟的采访,如何能尽述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一个人的一生,如何能全照波澜壮阔的年代?在战火辗过的时代巨轮前,人是渺小的。对比老兵的生死苦难,现在的忧愁是渺小的。
采访章若明前,得知老人年岁已高且患病,因担心采访不顺,我搜集了不少资料。老人的履历丰富:扛枪打仗,报道前线,曾任新华社胶东社长、当过威海市宣传部长、就任过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厅长、杭州大学副校长……
所幸有王少木奶奶的帮忙,整个采访才得以进行。她像代言人又像记者,不断重复我的问题,再邀章若明爷爷回答。在谈到印象深的事,章若明爷爷会断断续续抛出几句话。比如,想起1936年在威海卫中学演“四凤”的时候,他说“我当时很漂亮。”谈及抗日战争的艰辛时,他说“损失很大。”聊到1957年,在青岛受毛主席和周恩来接见时,他说“当时要求我们穿得整齐。难忘。”
而对我们来说,这注定是一次难以忘怀的采访。
采访:李玲、韩蕾
文/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