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

站内搜索

“院士回母校”活动系列报道之四――院士的故事(四)展开双翼 奔着农科的梦想

编辑:hjcjiw时间:2017年06月09日访问次数:1939

    当工作成为事业,就不仅仅等同于一份职业,而是理想信念的追求、生命价值的体现,被赋予了更广博丰厚的内涵。在这片天空里,过往的求学、磨炼与成长中所积淀的知识、聆听的教诲以及面对困难挫折时培养的那一份从容与坚定就成为陪伴一生事业的隐形翅膀,让人飞得更高更远。陈剑平院士翱翔的一片天就在祖国广袤无垠的农村大地上,在与广大农民的朝夕相处中,他得到了最高荣誉的赞美,也看到了毕生奋斗的方向,就是把心与祖国的农业发展紧紧联结在一起。
   科研的道路艰辛又美丽。当论文写出了亮点、研究做出了成果,进而获得了最高的国家级奖项,固然是对事业极大的肯定与赞誉;然而这林林总总带来的幸福感都比不上辛苦劳作于田间第一线的广大农民群众所给予陈院士的欣慰与快乐。他说,研究成果被父老乡亲们肯定的时候就是他最幸福的一刻。 
“走进新时代”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浙江丽水的一对农家夫妇就曾给陈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年,陈院士的科研成果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累累硕果。好的收成让农民们喜笑颜开,老农们平日里不善言辞,表达略显笨拙,但有着如火一般的质朴热情,激动欢欣溢于言表,一对农家老夫妇更是迫不及待地于自家果园里剪了最大最长的一串紫葡萄送给陈院士吃。临行前,老俩口依依不舍,老爷子凑在跟前似欲与陈院士说些什么,老太却在一旁偷偷拉扯老爷子衣袖,面有赧然之色。随行的村领导翻译老俩口的家乡话,原来老爷子原想让陈院士置其家坐一坐歇一歇喝杯茶,而老太则唯恐招待不周,说他们的寒舍哪儿接得了这么大的专家、这么大的客呢。“翻译”一解释,陈院士顿时开怀:可以啊,二老,就上您家坐坐去。闻说,老人上扬的嘴角藏不住甜甜的欢喜,忙不迭地喊众人稍等,他匆匆的背影随即隐没于村口的蜿蜒小道上,留下身后一众人好奇地面面相顾。不一会儿,老人兴冲冲地赶回来了,手中握着一柄长箫,略老旧斑驳。他带着憨憨的笑容说道:老太说家太差了不能见客啊,咱吹个曲子给您听吧。惊喜的陈院士还没缓过神来,一曲《走进新时代》就蜿蜒流淌而来,干干净净的旋律不同于以往《新时代》华美洪亮的气场,清丽的音色似一线婉转,在村口小溪边悠扬回荡,质朴无华的《走进新时代》唱出了父老乡亲们心中对新时代美好的赞叹,也是对农业科技工作者陈剑平院士最好的赞美。陈院士动情地说,真正服务、造福于广大农民群众就是我择业的导向、事业的方向。我要把专业做得更好,让农业发展不断地“走进新时代”。

 

陈剑平院士与农民们热情交流
 
“山核桃成熟的季节”
事业拓展的方向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在深入基层的调研考察中愈见明朗,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相处中不断地发展与深化。陈剑平院士至今感谢乡间的一个十岁小女孩曾为他上的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为其事业开拓了新的领域。
2011年的冬天,陈院士来到浙江淳安实地考察,那是他当选院士后第一次参加扶贫工作。在淳安一户小小的农家里,他意外邂逅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初见她的时候正在里屋写功课,灯光下认真学习的模样特别乖巧,显得尤为可爱,加之又与陈院士的女儿一般大,就自然被其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小女孩见家里来客,很是懂事,开心地放下课本竟与陈院士攀谈起来。
——叔叔,我最盼望的事就是咱们的山核桃成熟了。
——哦?那你一定很喜欢吃山核桃啊。
女孩摇头。
——(好奇地)那是为什么呢?
她的脸上蒙上了一层与年龄颇不相符的凝重神色:等山核桃成熟,我的爸爸妈妈就要回来了。
啊,留守儿童。望着小女孩稚嫩又懂事的小脸,陈院士心里有了酸酸的惆怅。的确,穷,太穷了,农民们太穷了!若非如此,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呢?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农民就有3.7个亿,他们的身后被无奈“留下”的留守儿童人数则高达6000万。这意味着眼前的这一双怅惘未脱稚气的“大眼睛”身后,还有六千万双和她一样翘首企盼父母回家的“渴望眼睛”们,被零零散散地洒落在祖国广袤无垠的农村大地之上。他们每每从小屋的窗前探出,望向村口的乡间田头,望向一直通往外面大千世界的绵延小路尽头,等待着爸爸妈妈在某个“山核桃成熟的季节”里从那个“尽头”里走出来,回到他们的身边。此刻的陈院士陷入了沉思:我的专业解决了植物的问题,却还不能切实地解决这些广大务农群体的问题。我还得认真地思考一下,能不能切实地提出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竟给陈院士上了这样生动的一堂思想政治课,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热情、启发了他的思想——若农民们能在家乡工作,孩子们就不再留守后方。他立志要让乡间童年的每一天都成为“山核桃成熟的季节”。
陈院士的想法得到了中国工程院的支持,所设计的方案又得到了浙江房产龙头绿城集团的大力支持。于是,一百个特色农镇将陆陆续续在祖国的乡间田野之上站起来,并辐射带动全国,解决几个亿农民的生产、生计、生活问题。至此,陈院士确定了毕生事业的方向,即植物病理学专业的工作在其左,继续践行着那代代相传的“学以致用”;基于农业综合体的特色农镇建设在其右,为我国数亿农民的幸福生活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一左一右展开了双翼,一日同风起、扶摇九万里,奔着同一个农科的梦想,陈院士的事业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既耕耘在广袤的农田,也翱翔于希望的蓝天。

访谈现场,陈剑平院士讲述自己与老农们的故事
探寻着毕生的事业导向,陈剑平院士展开了双翼,奔着农科的梦想;陈学东院士则怀揣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在自身事业与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地思考着、努力着、奋斗着。他又将展开怎样精彩的故事呢?且待“院士回母校”活动系列报道之五——院士的故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