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

站内搜索

“院士回母校”活动系列报道之十 学弟学妹的感悟(四) “能”的学弟学妹们有话说(二)

编辑:hjcjiw时间:2017年07月03日访问次数:2396

上一期里,能源工程学院的学弟学妹们从学习与钻研、毅力与坚持谈了与院士们对话后的所思所感所悟;这一次,他们带来了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深邃思考。
 
一、人生观与价值观
 
动力工程2015级硕士生王娇君
实践出真知,这个世界上没有卑微或高贵的工作,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每一份工作都值得人们的尊敬,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劳动者认真对待。陈剑平院士与农民打成一片,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之中。因而他值得拥有今日的成就,也值得拥有人民群众的喜欢和认可。他与一个十岁小女孩交谈的故事亲切感人。陈剑平院士谦虚地说是这个十岁的小女孩教育了他,激励了他要研究出更好的抗病毒方法,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早日回到家乡,回到孩子的身边,而不用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能源环境工程专业2014级博士生陆鹏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了院士回母校的活动,和两位院士共同探讨了学习、生活和理想等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工科博士,对于现实和理想往往总是很矛盾。一方面如果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往往待遇很差,而很难养家糊口。如果投身企业,又往往心有不甘。对此,两位院士结合自己的经历,希望我们能够从国家的实际需求着手,无论将来是否继续从事科研工作,都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天道酬勤,要有不怕吃苦肯吃苦的精神,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要秉承浙大人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去克服它、战胜它。两位院士也都很平易近人,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以前在浙大上学的时候的一些经历和轶事。总结起来不难发现,他们都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霸,一个是班长,一个是生活委员。最后,他们都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对浙大的爱和自豪,今日我以浙大自豪,明日浙大以我自豪,这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科研,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不辜负浙大人这一神圣的称号。
 
动力机械及工程16级博士生李智
    个人的成就与发展一定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的,无所谓国,也就无所谓个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浙大人,在树立远大理想时,一定要考虑到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这是我们每一位浙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像竺可桢老校长所题的“公忠坚毅,能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新时代的浙大人定当谨记!
 
热能1303班本科生蔡亚明
    陈学东院士让我难忘的是他总是用自身经历或者实例来回答我们的问题,让我们气息透彻的理解院士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在一位同学提问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关系问题后,陈学东院士以自身的经历告诫大家,大学生不应为金钱而生,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天道酬勤,就算理想很远大,现实很困难,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奋发拼搏,理想终究会实现。
 
热能1301班本科生沈吉超
随后,两位院士谈到了各自的科技人生、奉献经历。陈剑平院士说到在走访农村时,看到与自己女儿年纪相仿的小女孩,问其愿望,她说希望山核桃早点成熟,因为成熟季节是父母回家的时节。在这个小故事中,陈老深受感动,他希望自己在科研学术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为广大农村做点实事,改变农村生产方式,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近年来,陈院士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提出农业综合体的概念、模式、机制和建设路径。让中国的广大农民在家乡就能发展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不就是学以致用的丰富内涵吗?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做的是前沿科学探索,脑子里都是理论研究,而心里装的全是祖国和人民。这一份家国情怀让人肃然起敬,也是对学以致用的深刻践行。心怀祖国人民,用知识武装自己,掌握行业前沿能力,到中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正是一代代热血青年的使命吗?
榜样的力量不仅在于行动上的示范,更在于精神上的指引和感染。参与完今天的活动,我在内心也不断劝勉自己: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动力工程2016级硕士侯志超
    参加这次活动感触最深的就是人要有正确的信仰。前段时间自己一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原因是因为自己把将来自己的价值定位于毕业之后能拿多少工资。钱只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并不是主要标准。如果一个人完全把钱当成自己的信仰,把挣更多的钱当成自己的理想,那么这个人最终一定会迷失,一定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陈剑平院士的信仰是学以致用,他希望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农民同胞们种出更好的植物,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留守儿童、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们做些事情,他从农民的微笑中收获获得感,他把“换位思考,成全别人”当作自己的方法论。陈学东院士也告诫我们不要把钱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完成国家任务也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化工过程机械2016级博士申川川
这两位院士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对两位院士感到崇敬的同时也感觉到他们深深的不容易。为了国家与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家庭,为了国家的强盛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从两位院士身上我看到了浙大人浓厚的家国情怀的理念,我想这便是浙大,便是学长们教会给我的最为重要的东西。或许我无法达到他们的高度,但我会始终朝着他们前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人。不求荣华富贵,但求问心无愧。两位学长为中华之崛起奉献了终生,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的积极、勇敢、勤奋,是我们的榜样更需要我们继承发扬。未来的科研生活里,要向他们学习;未来的日子,我们必将绽放光芒。
 
低温1302班本科生王�珑
相信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整个访谈过程中触动最深的是陈剑平院士对支农扶农的高尚情怀,“支农扶农过程中科研的成就感,来自农民的认可”,农民富足了,是自身工作最大的幸福;“中国有六千万留守儿童,很多农民太穷了,我想要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出一切可行的方案”,这是一位科技工作者、一位服务于人民的科技工作者最崇高的情怀。
陈学东院士的谈话中透露出极为强烈的浙大情结、家国情怀、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担当。陈学东院士的班主任回忆道,“当有人提到浙大化工哪哪儿不好的时候,陈学东一定会冲上去理论,我们的化工是非常出色的”,这是浙大标签深深嵌入生活的写照,是陈学东院士对浙江大学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印证。陈学东院士还提及,科技工作者要学会吃亏,敢于吃苦,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何其无私高尚的家国情怀。
 
化工过程机械2015级硕士生张亚楠
还有一点最令我感动的是陈剑平院士为解决中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农村建立一种原生态的“蓝城小镇”,使得广大农民不需要再外出打工,只要在自己家门口工作就可以了,陈剑平院士的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还有就是陈剑平院士无论是对于学校的建设还是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校的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逐渐趋于同质化;做人也一样,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优势,不能人云亦云,要形成自己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做人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成全人,反思自己,这样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化工过程机械2012级博士周凡
    陈剑平院长将其导师赠予他的“学以致用”四字作为座右铭,将国家的需求作为其努力的目标,在科研道路上不畏艰辛,奋勇前行;陈学东院士告诫我们年轻人要能够“吃苦、吃亏、受委屈”。我觉得这些观点特别受用,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是在温室中,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的,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失败,更不愿意吃苦耐劳。因此,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往往好高骛远,拈轻怕重。而在遇到挫折时,也不能够积极面对,有时甚至会有消极极端的行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学习前辈院士校友们的事迹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将院士们的优秀品质转化为浙大师生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年轻人应该将国家的需求作为我们的人生目标,为之而奋斗,而不是一味的自私自利,避重就轻。
 
热能工程16级博士生袁野
作为浙大的学子,有这样的优秀校友,我在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感到自己和他们巨大的差距,两位院士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冰雪人生,无疑不体现了老一辈浙大人的奉献与报国之路。同时,我深深的为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们新一代的浙大人更自当以他们为楷模,珍惜当下的时光,不断进取,延续老一辈浙大人身上的浙大魂,家国情怀,为浙大的发展更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之路奉献自己的力量。
 
工程热物理专业2014级博士生章康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人,不求荣华富贵,但求问心无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两位从浙大走出的院士,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出了浙大人为建设祖国甘愿吃苦、奉献一生、无怨无悔的精神。站在前辈们打下的基础上,作为新一代浙大人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背负起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继续为建设强大的国家而奋斗!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以陈剑平和陈学东学长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用一生履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视名利如淡水,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这份家国情怀和无谓担当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也是需要我们去传承的民族财富。
真正感人的故事无需矫饰,只是平常道来,也足以湿人眼眸。人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两位院士学长用行动为我们做出了阐释,那就是大公忘私,将自己有限的时光和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光辉事业当中。作为浙大人,一个国家培养出来的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我想,当祖国征召、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都不会犹豫吧。这恐怕也是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的真正含义吧。它需要用一生去践行。当我老时,希望自己能像两位院士学长那样,对母校、祖国、人民和家庭,进而对自己有一个好的交待!
热能1303班本科生王光烛
两位院士都提到过,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作为知识分子,就是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认知和格局让我们自惭形愧,我们的眼光还在小我身上徘徊,两位院士考虑的却是大家的得失。这方面,陈剑平院士也讲起了自己和老农交流的经历以及那个和自己女儿一般大的留守儿童带给他的触动,他说自己的研究要真正惠及这些人身上,这研究才更有实际价值,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为题,响应国家政策,他也是多方努力。这样忧国忧民的身影,真正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无疆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炽烈的掌声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