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

站内搜索

“院士回母校”活动系列报道之十二 学弟学妹的感悟(六) 李伟谈参加“院士回母校”活动心得

编辑:hjcjiw时间:2017年07月05日访问次数:2445

本文作者热能工程15级硕士生李伟
2017年5月13日,正值双甲子之年,已经成为院士的两位老师,陈剑平老师和陈学东两位老师在百忙之中赶到浙大紫金港校区为我们在场的青年学子上了一堂人生课。听后收获颇丰,两位院士的报告既让我很受益,又让我“受惊”,大师的涵养就是非凡。对我本人都很有启发,所以写下这个感想。  
院士报告的内容是创新性学习的个人体验、学会学习和怎样学习、向大师们学习什么、使命和面向未来学习。两位院士都是从浙大走出去的学生,讲座一开始讲自己的学生生涯,他曾经在本科期间做一道习题,产生了思考,在当时新创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让他增加了对科研的兴趣和信心。曾经发现过彭恒武先生的一篇文章上的小错误,并给他写信,得到了回复,并得到了彭恒武先生的肯定。陈院士敢于指出大师的错误,可见勇气可嘉,科学精神可嘉。陈院士提倡创新性学习,的确像我和我学生一样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习点去思考。
学习遇到的问题放下来,今后可以作为思考或研究的课题。这个对我今后的研究生生涯有很大启发。一句话,意在学习与自己的能力匹配,启发学习要有所选择,有所专研。 陈院士讲到其师从杨振宁时,杨振宁给他们灌输的学习方法很有用,比如渗透法,看一本杂志,可以不懂,但要看。正好与中国传统的透彻法不同。还有很科学的归纳法、演绎法等。  我感觉陈院士修为比较高,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曾经身边的人事物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同时,不忘通过大师事迹教育师弟师妹们爱国、感恩、奉献。  学习,怀揣自己的使命。陈院士提及的两弹一星:彭恒武、于敏、周光召,只有为理想工作的人,才有生命意义。
还有像邓稼先等……  我们的使命与终身学习关乎“中国梦”。  怎么样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需要我们思考。 科研论文,应该从“量”增长飞跃到“质”提高,必须性学习。 最后,陈院士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的成功:  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 读原始文件,又要关注最新动态 ,要坐得住冷板凳精神陈,院士一直坚持一线研究,坚持学习,养成了个好的学习习惯。 两位陈院士的讲座对我启发很大。总结的两句话,我比较感同身受,成功起源于自己在做的事情,以德立身,严于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