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23日,是浙江大学老年合唱团(浙江大学求是合唱团前身)成立21周年的日子。现任合唱团团长徐波写道:这是在疫情之下迎来的一个特别的团庆日子。虽然没有举办庆祝会,没有歌声,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但这个日子依然动人,令人感怀。今年五个多月以来,团员们宅在家中,积极防控,自习声乐,延续着往日对生活的激情和活力。各声部老师在离退休工作处推送的网络特别节目中展示才艺,表达爱国爱党爱校爱生活的时代情怀。期待大家继续在微信群中学习交流声乐艺术,推送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歌唱美好生活,讴歌伟大时代。
团员们在团庆之日,纷纷送上祝福,祝愿合唱团蒸蒸日上!祝愿大家健康平安!现居住在海月随园嘉树的老团长熊农山说:他已经将求是合唱团的种子播在养老公寓,他积极参加养老公寓乐龄社区的文化演出活动。分管处领导韩东晖对合唱团团庆21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合唱团继续秉承求是精神,保持高校特色,弘扬核心价值,展示阳光心态,乐享幸福生活!
延伸阅读:关于合唱团,浙江老年报曾经有报道:
1999年6月23日,合唱团正式成立。有趣的是,成立之初与“66”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有团员66人,平均年龄66岁,有高级职称的团员占了66%。”第一任团长熊农山说。
这66名团员都是四个校区老年合唱团的成员,但是总团的成立并非简单的加一加,而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
“当时由我和来自四个校区的4位声乐老师,去各个校区进行考试,如模唱和视唱练耳等。当时,学校流传一个段子,说进入校老年合唱团和考音乐学院差不多。”熊农山说,当时有近80人报名,将唱得相对比较好的人留了下来。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退休教授费学博于2000年进入合唱团,当年入团考试的场景依旧记忆犹新。“当年,就是熊老师和团音乐指挥陈正福老师给我考的试,我当时唱的是一首《三套车》,发挥得还可以。”
入团之后,合唱团的相关老师便会教团员如何发声、咬字、合唱等等技巧,一切都有板有眼地进行着。每周两次的练习的制度,也是坚持到现在。
如今,合唱团早已名声在外,相关大奖也是拿过多次,每年都要和多支合唱队伍进行交流,并且开展了送文化下乡和慰问养老院活动。一些省外的合唱团更是慕名前来切磋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