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浙江大学,有这样一群退休教职工,他们坚持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用心助力下一代成长。从科研高峰到田野乡间,从学术殿堂到社会公益,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闪耀着独有的银色光辉。让我们走近2024年浙江大学第二届“正能量活动示范点”和“正能量之星”,学习榜样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为大力弘扬老同志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今年3月以来,学校启动正能量评选活动,授予5个集体“正能量活动示范点”称号,授予30位老同志“正能量之星”称号,让我们走近先进,学习榜样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笔耕不辍 只为心中那片星辰大海
杨达寿,85岁,中共党员,浙大校友总会原常务副秘书长、浙大校友联络办公室原主任,退休25年来,续行竺可桢校长倡导的以“诚”、“勤”为内涵的求是精神,笔耕不辍,至今编著57部书著,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退休后编著36部,发表论文40余篇)。因作品质优且丰硕,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浙大唯一的“双栖会员”。
一、学无止境,争做新时代的同步人
杨老师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坚决拥护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浙江大学而尽自己的绵力。他通过阅读报刊、收看电视新闻节目,关心国内外大事,坚决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一致。杨老师曾担任两届退四支部委员(其中一届任支部副书记),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多次结合政治学习宣讲浙大校史人物事迹。
杨老师还围绕人物写作学习有关知识。如写刘奎斗传记、李天助报告文学时,就学当年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资料;写“两弹一星”报告文学,就学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一些知识。退休后以人物传记、小传、新古体诗等形式写了五六百位校友人物,理工、文史、农医等知识都学一点。
二、甘当矿工,传承浙大求是创新精神
杨老师把校史喻为“金矿山”,而他甘当一名“老矿工”。自2009年任浙大校史特聘研究员至今,他始终坚持校史的学研,着力发掘杰出名人,特别考证了创校百廿余年来的百余名校长生平,发表在《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上。
退休后,杨老师独著或主笔人物传记《赤子春秋——刘奎斗传》《竺可桢》传,《施雅风》传、《星星颂》人物诗集;报告文学《俊彦跫音》《书友缘》《浙大的校长们》《浙大的大师们》《浙大的学子们》《启尔求真——核研试浙大人》《树我邦国——求是创新浙大人》等书著;主编《精彩人生》《百舸争流》等报告文学集。还受学校有关部门委托审阅校史性书著、剧本等;受档案馆委托多次参评校史课题立项、论文评审等工作;审阅校史性书著文稿,审阅四校校史大纲及样稿;主笔完成《浙江大学师生保护灵隐寺始末记》,2019年被灵隐寺、都市快报征文评为二等奖等。
杨老师多次给新上岗老师讲校史课,给大学生讲浙大故事并抓住一切机会宣讲浙大西迁史;带领学校社团开展寻史迹活动;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杭州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义乌电视台等录像采访,义乌台特播《从放牛郎到文理双优教授》三集电视片。多次接受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省老年报、义乌商报、腾讯及学校社团等记者采访。除新书出版即给浙大图书馆、母校金华二中图书馆赠签名本外,近年又给杭州国家版本馆、浙江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赠送成套签名本收藏。
三、以情动人,联络校友企业家捐资助学
杨老师利用写书或写文章采访机会,成功促成刘奎斗夫妇捐建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为汤永谦、姚文琴夫妇捐建永谦学生活动中心牵线搭桥;为查济民刘璧如夫妇写了多篇文章,以作对他们捐建三分部求是堂的回报,并为后续引资助学做好感情联络工作。
杨老师继续关心校友会工作,除给北美、北京、上海、南京、江西、深圳和遵湄等校友会赠送自已写的书著外,还常给校友刊物投稿,支持办好校友报刊。关心西迁办学点纪念馆建设,赠签名本给各纪念馆、当地图书馆、研究会及有关人士参阅。响应学校百廿周年校庆“聚沙成塔”捐资活动,与老伴一起捐资支持机械学院新大楼建造;支持机械学院马兰工作室建设,受聘机械学院两届校友会顾问。
四、坚守初心,为故乡文化建设尽力
杨老师发现村谱已近60年未修订,一是购《杨氏族史》赠送村两委,促进修谱;二是主动回乡搜集村史资料写书,发动异乡游子提供素材,与老伴编写了《梦萦故土杨宅村》史书;三是受聘村谱顾问,作些指导,纠正错误,并写了宗谱序言;四是得知故园拆迁后,与老伴三次回村给每户村亲与房屋拍照,编成《梦萦金谷——杨宅村房屋影集》,并自筹资金彩印800本送每户一或二本,为760余年的古村存史,村亲说“这是比家谱更好的村史性书”,并受镇政府至义乌市统战部著文表彰;五是任两届乡贤会理事,为家乡改革与发展著文献策。
关心故乡文化建设,积极给义乌报刊写文章,被义乌古今文学研究院院刊、义乌三中《北斗》文学社刊和《双林》镇刊聘为顾问,给故乡多所中小学及有关人士捐赠新著。
母校金华二中(浙师大附中)每次校庆都积极参加,受聘任50周年大庆筹委会委员,被选为金华二中校友会理事兼顾问,积极捐书捐资、征文竞赛并获奖,请张浚生书记和潘云鹤校长题词祝贺,还和老伴撰写《毛栗山的记忆》校史性书,自印3300册送母校师生和校友;应邀给金华二中200余名团员上团课,作“踔厉奋发,用文学雕塑科学家闪光的精神”的主题讲座,给每班赠送《启尔求真》共160本;杨老师照片及简介在校史馆展出。
五、助力协会,广撒科学普及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989年起,杨老师任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兼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长达27年,曾任中国科普作协第五届理事,主要做了几件事:
一是主编全国独有的浙江省科普作品选《推波集》《助澜集》《海纳集》《百川集》,自筹资金出版;二是筹资创刊《浙江科学文艺》(内刊),主编20期,延办至今,全国罕见;三是除受聘任科学文艺委名誉主任外,还任临海科普作协、省科普诗创委顾问;四是给科普作家或友人写序言、题词、审校书稿等;五是积极科普创作和参加征文活动,有几十件作品获奖,受多个社团表彰;六是带领本委作家科普下乡,多次到衢州、黄岩、方岩、慈溪、义乌等地科普考察,到绍兴、嘉兴、余杭、义乌、武义讲科普课,给多所大中小学签名赠送科普书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