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浙江大学,有这样一群退休教职工,他们坚持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用心助力下一代成长。从科研高峰到田野乡间,从学术殿堂到社会公益,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闪耀着独有的银色光辉。让我们走近2024年浙江大学第二届“正能量活动示范点”和“正能量之星”,学习榜样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为大力弘扬老同志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今年3月以来,学校启动正能量评选活动,授予5个集体“正能量活动示范点”称号,授予30位老同志“正能量之星”称号,让我们走近先进,学习榜样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银发丹心 无悔奉献
范捷平,69岁,外国语学院教授,曾任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自2019年退休以来,范老师积极发挥特长,一直为学校发展和祖国建设贡献着力量。
一、不计个人得失,竭尽所能,为讲好中国故事全力以赴
1.作为总撰稿人制作的纪录片《盛世修典》热播好评不断。自2005年来,范捷平教授一直在张曦同志的带领下,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大系”项目的国际合作。2019年,接受学校、省委宣传部和省广电集团的光荣任务,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多次批示、长期关注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推广和传播任务,担任纪录片《盛世修典》的总撰稿,共三集。影片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播出后,浙江卫视首轮播出,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等三集累计观看人次破3000万,全网热搜共35个,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近2亿,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相关内容播放量突破4000万。学习强国、中国视听、腾讯、爱奇艺、B站等平台开设专区推荐,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70余家权威主流媒体“在线追更”,形成了现象级传播热点。其中《人民日报》报道:“《盛世修典》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国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光明日报》报道:“以点带面,《盛世修典》在平和中彰显深远,在深远中寻求神韵,展现“大系”国宝级绘画中的博大精深、浩瀚恢弘的文化内涵。”《文汇报》报道:“纪录片《盛世修典》用生动的镜头语言让那些沉默千年的国宝开口说话,记录了“大系团队”风雨兼程、筚路蓝缕的十七年。”
2.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大系”传播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范捷平教授在张曦同志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的批示精神,把“大系”的故事讲到海外去。范捷平教授担任总撰稿和总译审的“大系”纪录片《宝藏》又开始了多语种国际传播工作。《宝藏》英文版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特别节目,在CGTN播出后,反响强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相继报导,《学习强国》等各大平台上线,CGTN多次重播。德语版、西语版、俄语版即将完成。这是范捷平教授继担任中宣部传播中国工程纪录片《爱上中国》和省广电建党100周年《红船领航——百年浙江潮》等多部的总撰稿后的讲述中国故事的又一成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继续贡献力量,也为国家解决“卡嗓子”问题尽绵薄之力。在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法国期间,由范捷平教授作为总撰稿的法语版纪录片《爱上中国》再次在CGTN重播,用法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服务元首外交,完成省委宣传部委托的易炼红书记出访法国时的“大系”导视片制作,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二、发挥行政管理和学术特长,积极为高等教育事业继续贡献。
1.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是我的娘家,浙大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动力”范捷平教授说。作为浙大外语学科的一名老兵,范捷平教授在继续完成母校本科生院通识选修“世界文明”类课程建设小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评审专家的工作外,积极主动满足学校德语学科建设各项工作的需求,帮助青年学者发展成长。同时结合国际国内发展需要和浙江大学“大系”工程国际传播需要,提出建设“国际传播”为特色的多语种外语学科团队,承接浙江大学“大系”项目的对外传播任务,多语种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任务。2023年在结束担任长达12年的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之后,范捷平教授仍然担任协会名誉会长和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继续发光发热。
2.助力省内外其他高校建设发展。范捷平教授2022年在延聘和返聘后,正式结束了在浙大的37年的职业生涯,但仍然以“浙大人”为豪,并以浙大人的情怀为社会作出贡献。自2022年7月起,范捷平教授受聘于浙江外国语学院,担任西语学院院长。帮助浙江外国语学院在省委省政府与北大签订的省校合作框架下建设“国际知名的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的外语名校”,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同时受聘于厦门大学任讲座教授,在厦大外文学院的多个语种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引进,高层次国际交往等方面提供援手,在高水平学术论坛如厦门大学海外汉学家谈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发挥作用。
三、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继续学术追求不停歇。
1.多项学术成果出版和获奖。范捷平教授自2019年退休后,取得多项高水平学术成果。专著《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现代卷)》《德语文学散论》均已出版,其中《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现代卷)》(共同完成人)还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发表国际国内论文10余篇。
2.继续在学术之路上耕耘不息。一本国家级教材即将完成,关于“大系”传播的《盛世修典》一书也基本完成,参与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成果歌德全集第26卷《自然科学卷》也已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