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努力搭建工作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关心服务好离退休老教师,同时激发广大离退休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老同志的育人优势,为学校及学院“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一、建立长效机制,关心老同志思想生活
学院现有离退休老教师156人,其中90岁以上的12人,80-89岁的79人,党员占50.6%。学院党政高度重视退休老教师的思想生活,开展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思路,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双关心”,切实保障、有效组织退休老同志的活动开展。
建立完善情况通报制度。学院每年举行老同志新年团拜会,学院党政主要负责 人向老同志们汇报学院一年的工作,认真听取老同志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学院班子民主生活会上进行专门研究。学院经常性召开退休党支部书记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召开。
建立集体过生日的制度。从2016年开始,学院党委确立为80周岁离退休教师集体过生日制度,利用这一平台汇报学院的工作,听取部分离退休老师对学院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建立老同志慰问机制。学院各系、所每年召开老同志联谊活动。连续19年,学院班子成员和各系所负责人为老同志送上新春慰问,为他们送去关心和祝福。
建立退休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学院高度重视退休党支部工作,一是为退休党支部开展活动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自2009年以来,退休党支部的活动经费已做到由学院全额承担。二是设立离退休教师的专项基金,2018年,经过学院的努力,校友企业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出资50万元,在学院设立农学院离退休教师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学院更好地开展离退休工作。
开展“守望工程”关爱空巢老教授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团委自2007年以来,连续十一年开展“守望工程”关爱空巢老教授活动,学院志愿者组成小分队,通过结对等方式为那些曾经为浙大的教育和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老教师们带去年轻一代浙大学子深深的问候和关心。“守望工程”是一场温情的爱心接力,更是一场两代人的精神接力,学生通过学习老教师的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精神,了解自身作为新时代党员所背负的责任,实现薪火相传。
二、丰富载体平台,传承百年农学精神
老同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在文化传承、校史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和百年农学精神,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主题活动,传承百年积蕴,再创世纪辉煌。
传承百年农学精神。学院离退休教师10多人,披星戴月,呕心沥血,前后历时三年多,完成了《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史》2007版和2010版,是浙江大学正式出版的首本学院史。在此的基础上,2016年,邹先定教授应邀主编 《我心中的华家池》一书,从不同视角讲述百余年来农科发展历程,忆述了浙大农学前辈们勤奋创业的功绩和美德,散逸着农学文化的泥香,饱含着校友们对华家池校区的乡愁。
开设“百年院史大讲堂”。连续十年每年邀请离退休老师为新生做题为“浙大农科的使命担当——兼述农学院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专题讲座,引导新生学子知院爱院荣院,激励他们牢记使命,学农爱农,开物前民。
举办“历久弥新的浙大精神座谈会”。邀请三位“农二代”——朱祖祥院士之女朱荫湄、一级教授陈鸿逵先生之女陈健宽、原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陈锡臣先生之子陈天来齐聚紫金港校区讲述父辈的西迁故事,分享浙大精神的深刻内涵。300多位师生参加活动,大家学慕农科先贤平凡伟大,感悟浙大精神时代责任。
开展“人生路,农学情”老教授口述历史系列采访活动。采访了唐觉、张上隆、谢学民、胡萃、毕辛华、刘祖生、刘乾开等15位老教授,撰写人物采访稿15篇,累计4万余字,以此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传承农学人的初心刻录下朴素而感人的篇章,也为我们弘扬浙大求是创新精神提供了好教材。
开展“夕阳无限好,最美在黄昏”走访交流活动。该项活动自2009年以来一直坚持至今。2018年,同学们分别走访了学院退休老教授高祖紃、夏英武,学习、感悟他们的奉献人生。茶学系王岳飞教授带领茶学青年学生走访了童启庆、刘祖生、胡月龄、杨贤强等多位老教授,使得“茶德茶缘”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活动后学生通过系列采访征文和交流座谈会分享走访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讲述农学故事,传播农学声音。该项活动也曾被《中国教育报》在头版进行了报道,并作为学院基层团组织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在校院层面上多次被宣传报道。
三、打造红色阵地,引领新时代思想旗帜
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德育和党建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学生党支部与退休老党员的对接工作,创新学生支部的党建工作,通过发挥老党员的旗帜作用,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引领。
打造“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建工作平台。充分发挥老一辈农学老同志、老党员优势,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培养引领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卓越人才,在学生中广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百年农学精神。
建设“于子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基地建设了“于子三”报告厅、组建 “于子三”社会实践团、创设“先锋学子”全员培训荣誉班级“子三班”,创建了“于子三”宣讲团,建设“子三园”,将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在这个基地建设中,马岳、唐觉等于子三的同学和邹先定等院史研究专家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亲自走上了讲坛,为浙大师生讲述“于子三与于子三精神”。
建立老党员结对学生支部制度。现有两名老党员结对学生支部,邹先定先生结对茶学本科生党支部,指导支部党员理论学习,勉励同学读著作、学思想,争做合格党员。我国核农学发展代表人物高明尉教授结对应生本科生党支部,为同学们讲党课,忆过往,培养家国情怀,传承求是精神。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之际,支部成员与结对老师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把握。
设立邹怀熙励志奖学金。退休教师邹先定教授为全校来自其祖籍的贫困学子设立邹怀熙励志奖学金。他本人每年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捐出至少一万元,学院会同学工部、教育基金会每年组织获奖学生和师生座谈会。在2018年浙江省最美爱心人物评选活动中,邹先定教授获评浙江省“‘最美爱心’学生资助人物”称号。
四、发挥育人优势,助力学院学科“双一流”建设
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始终是培养人、影响人、激励人的一面旗帜,具有教育下一代的独特优势。学院结合老同志的育人优势,找到再作贡献的价值支点,再创他们的人生价值,为学院、学科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发挥老同志在教学督导工作中的作用。离退休老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养成了严谨的教风。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聘请老同志担任教学督导工作,目前有5位教师。他们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不仅奔走于紫金港校区教学楼和农生组团各个大楼之间认真履职听课与教师的沟通,而且经常与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反馈、交流和探讨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
发挥老同志在学科建设中传帮带作用。老同志特别是原学科带头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见识,是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学院各研究所经常邀请老教授特别是原学科带头人参加学科会议,听取老同志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果树科学研究所老教授张上隆,昆虫科学研究所老教授何俊华、胡萃、程家安,茶叶研究所老教授刘祖生等经常参加所在学科的活动和会议,在学科建设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传帮带作用。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程家安教授深入学科进行调研,针对学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系统设计对策,向学校领导建言献策。何俊华教授不辞辛苦,每天坐班车从华家池校区到紫金港校区办公,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一起做科研,在电镜下看昆虫标本,主持编纂《中国动物志·昆虫卷》。
发挥老同志在校友发展联络工作的作用。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许多老同志和校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师生之情是联系校友的重要纽带,是开展发展联络工作的重要资源。学院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发展联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院7个教育发展基金的成立、筹资,都有老同志们的襄赞之功。如农学教育发展基金筹建期间,原农学系党总支书记程子道老师不辞辛苦,陪同走访了合肥和诸暨等地的校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落实好“双关心”,一如既往地主动关心老同志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这是做好关工委工作的根本要求;搭建好的工作平台,使广大老同志有用武之地是发挥老同志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有效途径;建立好的长效机制,是关心下一代工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的重要保障。下一阶段,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在保障好退休教师思想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广大离退休教师的积极性,为学院“双一流”建设增添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