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党工委

站内搜索

愿继续耕耘在这土地上

编辑:hjcjiw时间:2014年06月16日访问次数:6481

/邹先定

 

我是一名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从事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班毕业,回浙江农业大学任教,不久担任校党委宣传部长,后又走上校领导岗位,担任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从此,我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今欣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刊20周年,特呈上自己的点滴回忆和体会,以表达我诚挚祝贺和美好祝愿。

一、终于盼来了创刊

金秋时节,国庆前夕,沈力主编亲自把几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杂志送到我的住处。我抚摸着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刊物,仿佛重逢久违的朋友,20年前收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刊号的欣喜之情一下涌上了心头。记忆之闸,由此而开启。

记得19911223日至27日,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嘉兴的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召开。时值隆冬季节,会场布置庄严隆重,花团锦簇,春意盎然。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汇聚一堂,交流经验、展望未来、统一认识、共商思政工作大计。其实,此时的国际环境云谲波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低潮,是一个“多雪的冬天”。1221日苏联宣布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在列宁主义的故乡黯然落下。苏联东欧剧变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信念的崩溃,这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挑战并成为现实课题。当时,苏联解体的严酷现状反而更坚定了与会代表的信念和斗志。代表们纷纷发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同仇敌忾做好工作,凝聚力空前高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大会上也作了《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的发言。这是我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刊前夕背景的一点回忆。

在此之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多年来要求创办会刊,在省高校工委的领导下,配合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她既是全省高校思政战线的阵地,又是培养提高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园地。同志们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翌年,大家期盼已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终于诞生了。

1992年,我正在浙西重镇龙游县挂职锻炼,担任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记得当时我刚从田间回到办公室,见桌上摆着散发着十由墨芳香、装帧简洁大方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刊号,顿时忘却了工作的疲劳,急切地翻阅细看,仿佛捧起襁褓中新生的婴儿,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内心的喜悦难于言表。在此,我不能不提到老领导周群同志,他为会刊的问世,多年奔走呼吁,亲自联络各方,其中的艰辛和多磨,没有坚韧的意志和毅力是难以想象的。他总是那么慈祥和蔼,多次聆听他的报告,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坚实的理论功底以及从内心透发出来的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关爱,令我感动和钦佩。我认为,他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崇高的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杂志的创办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作为同行评议者有幸先期拜读了当时浙江大学党委书记梁树德同志主持的《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课题报告,浙大党委副书记朱深潮同志主持的《大学生纪实综合考评》课题报告以及原杭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童芍素同志主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生道德建设研究》课题报告。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研究成果,高屋建瓴,富有创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提升了我省高校思政研究的整体水平。

二、关于两篇文章的回顾

1991年底我当选为第三届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后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编委。十分惭愧,我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仅发表过2篇文章。但我看重这2篇文章,这是我在世纪之交两个研究方向的发轫之作。

我曾在80年代末撰写过《当前大学生的困惑及其成因》、《为了奋进的反思》等文章,论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要“教育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实践”,“只有坚持向实践学习,青年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但如何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我缺乏研究。我在多年组织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提出构想与建议,以《农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为题发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第1期上。它基本上奠定了我当时关于农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框架。此后,在进一步探索的基础上,我又在《高等农业教育》1996年第4期上发表了《农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功能和管理》的论文(后入选《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1998年我主持的课题组又在《高等农业教育》第6期上发表论文《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探索》(费英勤执笔)。我主持的课题《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获浙江省教育科学重大研究成果三等奖,《农业院校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于1997年获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论文《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功能和管理》于1999年获《高等农业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现在回头看,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其源头还是当年发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那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该研究系列的发轫之作。

我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的另一篇文章,题为《高等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刊于1994年第3),是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学习札记。作为一名自然辩证法工作者,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结合实际研究农业问题。1992年起我在龙游挂职锻炼的一年多时间里,和乡村干部一起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三农问题,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和农村》(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同时,作为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在高等农业教育中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引起我的深思。带着这个问题,我再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和有关农业的论述,写下这篇学习札记。文章探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和世纪之交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指出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后来,我又在《现代农业导论》书中进一步指出,高等农业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让农科大学生更多地深入了解世界现代农业和当代中国农业的发展问题,更多地了解党和政府关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力图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上,在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的汇合上,拓宽现代农业的宏观视野,我深信,现代农业总是遵循着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这是1994年第3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登载的“学习札记”的延续和进一步阐发,并试图在著述中体现知行的统一。

我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又陆续写下关于农业发展的著作和文章。著作主要有:《宏观农业原理与现代农业建设》(1999年出版)、《农业发展的宏观分析》(2002年出版)、《现代农业导论》(合著,2005年出版)。发表了《世纪之交农业趋势和我国农业现代化》、《世界农村发展趋势和现代农业建设》、《未来农业的“绿三角”和STS分析及预测》等论文。其中《现代农业导论》被推荐为2011年报考农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有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以上著作均为农科大学生和农业干部培训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在现代农业教育的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在199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发表的文章,对自己以后的研究和著述起到了关键节点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像一根红线,在我的农业教育研究中一以贯之。

两篇小文章的回顾,勾起我对上世纪90年代自己学习和研究的反思。有两点体会,可供青年朋友参考。第一,无论是立项课题还是自选课题,一旦确定,就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地高质量完成它,从而成为自己前进中的一个阶梯。第二,写作是硬道理,写作是综合性的训练,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平台。写作是非常艰苦的劳动,正因为如此,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   

反观我的工作历程,主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两个方面。其实两者似二实一,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工作。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更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入脑入心。

三、余生仍耕耘在这土地上

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实现“四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机构调整,我毅然向组织提出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请求,得到支持。随着职务和工作的变动,我与研究会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刊物就没有联系了。但我始终不忘教书育人,不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我主动为华家池校区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多次去浙大各校区作形势政策报告和农业科技报告。记得19994月在华家池校区为学生作《科索沃危机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的报告,当时报告厅内人潮涌动,报告受到学生欢迎,反响热烈。学生反映:这不仅是场形势报告,更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大大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在湖滨校区演讲时,学生还献上鲜花表示敬意。看到会场上学生屏息静听的神情和踊跃提问的热忱,我被感动了,也深受教育,决心只要学生需要,我将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退休后,浙大农学院返聘我继续为学生讲授《现代农业导论》课程。我还担任省科技报告团成员,赴各地作专题讲座。自2004年起二度担任农学院院史的主编。2010年约70万字的第二版《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史》正式面世,完成了编写百年院史的夙愿。我以院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的教育。2007年我为本科生作《农学院发展史和当代大学生使命》的演讲,今年9月我又给研究生作《百年农学的辉煌与期望》的主题报告,两次演讲结束,全场起立鼓掌,久久不息。我还参加浙大丹青、蓝田学园举办的“相约星期五”活动。现在我担任浙大关工委顾问和宣讲团团长。平时忙于授课、演讲、写作、与青年学生交流,我乐此不疲,心情舒坦。

风雨如磐,岁月如歌。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转眼已年届古稀。童年的我亲见杭州的解放,亲见解放军严明纪律和共产党干部优良作风,是听着《你是灯塔》、《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认识共产党,认识新中国的。我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建设和走向繁荣昌盛。我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生坚定跟党走。我年青时参加过人民解放军,是一名战士,我将始终是党的战士,要把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情感,传承下去,为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继续奋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条战线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愿自己的余生继续耕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土地上,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作者曾任原浙江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