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5周年前夕,西溪校区离退休办公室组织部分党建骨干赴龙泉市住龙镇开展“追寻历史记忆,坚定理想信念”的红色寻访活动。
龙泉是浙江的革命老区。1935年,粟裕、刘英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创建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住龙镇就是根据地中心区域。从龙泉市中心出发,向西北约1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住龙镇。
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显得更是亲切,住龙镇在静谧中开始了它的生活。80年过去了,人们都过上了了幸福和平的生活,保留的红色印记向远道而来的我们讲诉当年的革命往事。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会议旧址、粟裕将军办公旧址以及中共特委旧址等已被改造成了红军学堂,与住溪村里的大礼堂连在一起,构成了与众不同的“红色文化大礼堂”。文化礼堂内容丰富,有活动室,还有村史廊、民风廊、文化廊等特色场馆,围绕着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军街等红色旧址展开。
“文化礼堂”作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平台,承载了红色老区百姓的精神寄托。住溪村的红军学堂被评为“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基地”之后,成为了开展红色党建教育的重要阵地。
不同的时代,留下了不同的历史印迹,尽管世事变迁,但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汇聚成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当地的老人讲起当年自己父辈参加红军闹革命的故事,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和兴奋,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宝贵的红色历史不能被遗忘,革命精神更不能丢。”
此次活动,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去探寻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分校旧址曾家大屋坐南朝北,共二进七开间,门楼欧洲风格,内厅土木结构,为中西合壁式建筑。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所大院见证了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保存知识和文明火种,浙江大学被迫举校内迁,总校设贵州遵义,并于1939年6月在龙泉开办分校。浙大龙泉分校头尾办学7年,招生七届,约1000人,曾哺育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教授、科学家,竺可桢、孟宪承、谷超豪等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在这里或任教或求学。龙泉分校不仅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为促进龙泉山区文化发展和弘扬求是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溪离退休办公室组织的这个活动,意在让党建骨干接受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更是搭建一个探讨沟通的平台,可以使退休支部的同志们交流“两学一做”的经验,有效促进工作。参与活动的老党员纷纷表示:“这种寻访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好,不仅让我们有机会交流沟通,还让我们亲身感受革命年代的红色记忆,大家都感觉到很受教育。” (西溪校区离退休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