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党工委

站内搜索

浙江大学《我心中的华家池》研讨会召开

编辑:hjcjiw时间:2016年11月28日访问次数:1156

     为了献礼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由校档案馆、离退休工作处历时两年多精心准备、精良制作的大型方志类回忆文章与口述历史汇编《我心中的华家池》一书自今年929日举办首发式正式出版发行以来,得到新闻媒体、广大校友与校内外师生的热烈反响。生物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与浙大关工委“相约红领巾”教育基地华家池子弟小学分别于10月20日与11月11日举行了大型的赠书仪式,杭州网、杭州日报数字报纸、光明网、宁波网、和讯网以及温州网均对该书的发行进行了报道。

11月24日,浙江大学《我心中的华家池》研讨会在华家池校区常青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围绕该书的核心主旨与思想情感进行了研讨交流,旨在大力弘扬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深入探寻农耕文化历久弥醇的校园“乡愁”。会议由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离休党工委副书记王剑忠主持。

原浙江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关工委顾问、求是宣讲团团长、该书主编邹先定教授首先发言。他满怀深情地介绍了每一位作者的写作背景,细数了每一篇文章的主旨内容,点出了每一件作品的历史意义。他将《我心中的华家池》为浙江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农科建设所起的作用生动地概括为“起了个头”、“点了把火”、“开了扇窗”、“找到了模式”、“发扬了功能”的五个方面,其意义在于“第一次以浙大的一个校区为框架谈校园的精神文化成长史,燃起了对浙大农科发展的关注与热情,从中使人们看到了农业科学发展的璀璨辉煌与历史价值,进而找到了农科研究史与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的思考回忆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最终承往启今秉承发扬求是创新的校训”。

中科院院士、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陈子元院士高度评价该书。在陈老的心目中,这不仅仅是“我心中的华家池”,更是“我心爱的华家池”,全书字里行间承载了满满的感动,催发了深深的回忆。他特别强调,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重点任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之一,只有一流的校风才能孕育一流的大学,校园“乡愁”正是这样一股清流、一阵清风,与学风、校风密不可分,润物细无声地吹奏着一种情怀、滋养着一方校土。

生命科学学院黄寿波教授在书面发言中感言:这是一本反映浙大求是精神和传统的“励志书”、一部翔实记录浙大农科建设的“发展史”、一篇描写浙大人辛勤耕耘取得辉煌的“人物志”、一幅仿佛散发着泥土芳香具有华家池农耕文化特色的“风情画”。他特别归纳了该书的三大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二是“四亲(亲历、亲为、亲见、亲闻)”材料多、史料可靠;三是文笔朴实、可读性强。

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程家安教授,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夏英武教授,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离休干部项啸虎,图书馆研究员薛紫华,生工食品学院党委书记楼锡锦,农学院团委书记张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执行总编辑李若�,环资学院教授吴玉卫等先后发言,分别从对青年师生的教育作用、农史研究的史料价值、地理文化的传承意义等方面谈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校档案馆馆长马景娣在发言中谈到,该书具有方志的作用与史料的价值,其核心是人类知识、情感、文化的接力与传承,正是这样一种薪火相传的能力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离休党工委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王庆文衷心感谢华家池校区的老同志们在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中的坚守与热情,他说自己时常被老一辈为理想信念的付出而深深感动。老同志们的努力最终成就了这一本代表着对浙江大学的情感、农耕文化的品位以及华池文化的坚守的好作品。王庆文以“真情实意”四个字高度凝练概括了该书的四个方面的作用。他说,所谓其“情”,该书表达了老同志们对华家池校区的依恋之情;其“真”,该书真实再现了浙大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实”,该书具备了朴实、翔实的史料价值;其“意”,该书既以中央关于离退休工作的指导精神为引领,又符合了当前高校的育人需求,在学校关工委的平台上,充分发挥了老同志在文化传承、校史教育上的独特优势,为我校关工委的“红色典藏”又添一本好教材,与“讲西迁故事”形成了“一外显一内含”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架,彰显了我校离退休老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余热增添正能量的光辉形象。王庆文最后表达了美好的愿景,他相信该书在今后面向全社会还将继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陈鸿逵先生之女陈健宽先生,动科院教授陶岳荣,农学院教授颜启传,图书馆副研究员、《我心中的华家池》副主编金中仁等同志也参加了研讨会。

近日,广大校友们亦纷纷为母校点赞高歌。原农机系施昌荣作词、施方华作曲的《华家池之歌》,原农工系刘丽芬、外语系项啸虎填词《华家池有我的爱》,图书馆薛紫华填词《华家池校园之歌》。华池粼粼、歌声朗朗,在即将迎来浙大120周年校庆之际,这些美丽的华池赞歌为人们高歌不止、传诵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