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原野之上最瑰丽的景色
踌躇四年,青葱岁月,挥斥方遒。
青春,走过姹紫嫣红的三月,走进枝繁叶茂的五月,终于来到金灿灿的丰收时节;满载着硕果累累,吹奏着号角声声,雀跃不已的人生再发轫启程。而人生的原野,路漫漫其修远兮,有坦途就会有坎坷,有鲜花就会有荆棘,此实为辩证统一的综合体,是生活更多元的精彩。那么在进一步的深造与职场人生中,遇到专业难题或是人生挫折,应该怎么办呢?两位院士以其自身经历及所感所悟为我们展开生命原野最为瑰丽的景色。
在科研中,专业难题不可避免,其解决的过程正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过程。陈学东院士当年的硕士生导师朱教授就曾为我国的石油化工、化肥的生产解决过重大问题。当时的化肥生产亟需一批能承受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压的高温高压装备,其金属壁厚需做到三百至四百个毫米才能维持这样的高压内环境;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比较落后,冶炼、焊接等水平较低,自己无法制造又受国外封锁进口不了,这就极大阻碍了化肥制造,进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对此,朱教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以薄功厚”,即以薄内胆加扁平钢带缠绕来代替厚壁容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我国化肥生产的关键性难题。当时国内所有化工厂的厚壁压力容器都是按照朱教授的思想设计与制造的。他通过深入的研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解决了国家难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常不容易,为当年的陈学东院士及同学们解决专业难题提供了最好的榜样力量。
当年的陈学东院士参加硕士论文答辩
专业的课题如此,人生的课题更是如此。陈学东院士回顾往昔,特别感谢母校培养了一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深深地感慨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熏陶灌输更为重要。遥想当年浙大的很多老师从十年动乱中走过来,受了很大的委屈,但他们能够不计较委屈,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从他们身上,陈院士看到了什么是吃苦精神,什么是不怕委屈的精神,并且激励着他在自身的职场人生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勤朴向上的精神风貌。刚参加工作的陈院士,其单位从北京迁到了合肥郊区,生活条件比较差,经济比较匮乏,但年轻的他坚信“天道酬勤”,以更辛勤主动的工作赢得了赞誉,改善了生活。他说,只要你想干事,在一个正常的环境里,单位和集体总是关怀你的。陈院士勉励同学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受委屈、受挫折,这都不用怕,要心胸宽广、坚定信念、坚定理想,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所谓“挫折文化”的培养在大学中尤为重要,浙江大学一定要留住这种精神、这种文化。
化机82级十年聚会庆典合影(后排右六为陈学东院士)
陈剑平院士对于母校的培养也同样有着深深的感慨,他感激母校教会他如何从项目思维转变为体系思维,这对成长有着巨大帮助。他说,当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后来的职场人生中会得到不断地凝练与提升,其作用与力量也会不断地得到佐证与凸显。当我们遇到不顺心、压力大的境遇,无论是眼前的学习考试做论文,亦或是踏上社会后的工作恋爱买房成家,或多或少都带给我们一些压力;而且这个社会非常多元,我们会看到很多现象,其中也有一些不太好的现象,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前方高能)首先,我们要有正能量。有了正能量,德性就会变,德性变了,气场就会变,气场变了,运气就会变,运气变了,命运就会变,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有正能量。陈院士认为浙大的同学们都是佼佼者,来到大学首先是学知识,然而知识是用来解决已知问题的,世界还有大量的未知问题需要依靠我们的信念去探知,信念如果把头抬起来,就变成信仰,信仰把它目标具体化,就是理想——陈院士深情寄语浙江大学的同学们要有理想,有了信念、信仰和理想,人生的挫折就不会压垮你,而会成就你。
访谈现场
根植内心的正能量、无畏吃苦的挫折文化,一内含、一外显,高唱的却是同一种精神和力量。这一种力量让初出茅庐的我们即便独自一人懵懂置身于茫茫生命的原野,也无条件地坚信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方向,那里会有我们的梦想,终将成就我们的天下。
然而,我们虽然懵懂,却并非独自一人,放眼四周,有可爱的同学们切磋琢磨互相启迪共同成长,还有敬爱的老师们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可亲可敬的老师们看到当年青涩稚气的孩子如今已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他们当年的教导培养又是怎样地影响了一代人呢?且待“院士回母校”活动系列报道之三——院士的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