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党工委

站内搜索

“院士回母校”活动系列报道之八――学弟学妹的感悟(二) 郭江帆同学谈浙江大学“院士回母校”活动

编辑:hjcjiw时间:2017年06月21日访问次数:2058

 郭江帆同学谈浙江大学“院士回母校”活动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能现场聆听两位院士说他们的历程、分享他们的所得。我们都知道这世界上极少数的人推进了整个社会以及它所倚靠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院士这个头衔无疑是对这些人最佳的认同。对于我们同样投身科研事业的螺丝钉来说,院士理应是我们憧憬的对象,可从未像以前理解的那么风光,原来院士离我们不远,甚至他们比我们这些身在象牙塔的在校学生更加贴近基层。

本文作者郭江帆同学

听陈学冬院士讲他与别人创办职业技术学校的过程,才能理解高瞻远瞩的重要,才能理解大国重器也要一个个能工巧匠来完成;听陈剑平院士与10岁小女孩的对话,才懂得原来科研并非只是要探求人类未知的领域,而是要让普通人享受世界的美好。如果科研成果不能惠及大众、甚至要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我们这些研究者都将是历史的罪人,终将被冠以自私自利之名。

诚然科研是少数人的道路,诚然这条道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但为了站在人类智慧之巅,为了民族能屹立在世界之林,我们应当坚持,应当逆流而上。需求并非是让人们在一开始就为你摇旗呐喊,而是看到当他们享受到科研成果带来的实际利益之后脸上的笑容,我们仰天长叹:此生足矣。

两位院士的话语间充满了长者的智慧,同时又不失风趣,这是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是他们风雨半生历练出来的渗透力。从他们谈论上学、工作、家庭等等的言语间,我们看到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会面对一些不得不经历的事情,但就如陈剑平院士所说,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越应该具有正能量,有了正能量,我们才有信念、信仰以及引领我们一生的理想。半生浮沉之后,我看到的是他们对国家基层状况的同情和思索、开创和行动;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以及对国家命运的信心。这是站在国家科学技术桥头堡的科学家们对国计民生的思考和行动,我们庆幸最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这份担当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指明了方向。

浙大一百二十年,风雨中走来,培养出200多名院士以及各行业杰出工作者难以计数,这是浙大给国家的贡献,也将是浙大给世界的贡献,更是浙大给每个学子人生的难忘回忆。当国家需要,我们挺身而出,为学以致用,我们砥砺求索。

祝浙江大学一百二十周年生日快乐!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学2016级博士生 郭江帆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