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党工委

站内搜索

“院士回母校”活动系列报道之十五――学弟学妹的感悟(九)

编辑:zhangxl时间:2017年08月04日访问次数:1767

 李奇谈“院士回母校”活动感想

 
“开物前民,树我邦国”,把如此高的责任写到浙大精神里,是对浙大学子的信任,也是社会对青年人的嘱托。这是我们的荣幸,却也是困惑,这样崇高的精神如何达成,向谁看齐呢?
2017年5月13日,陈剑平院士和陈学东院士两位浙大杰出校友回到了母校,把他们对社会的关切、对民族未来的期盼、“万里江山一肩挑”的家国情怀展现给我们。
    一个深鞠躬,两位精神矍铄的院士健步上台。
“风景好,老师和蔼,伙食好,女生漂亮”,在研究第一线身先士卒、秉承求是精神的陈学东院士当年刚来浙大时也是一个年轻小伙子,充满了青年人的憧憬。各领域大师轮流上课,不记笔记也不用考试,被现在浙大人戏称为水课的“化工进程”,陈院士记忆犹新,当年上课的课卡上有各位老师的签名,陈院士保留至今,“现在都在引导研究道路”。把每门课上好,对每一门课都抱有热忱,院士的研究道路有灵光一闪的命运眷顾,更多的却是踏实认真、求是笃行的学习态度。当年的班主任说他记忆中的浙大条件其实跟现在比相差甚远,即使这样陈院士依然热爱母校,不忘老师,“别人说浙大不好,他还要和人理论”。以母校为荣,为母校争光。
陈学东院士建议我们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当代大学生最缺少一种能吃苦、不怕受委屈、“能吃亏”的精神,即“挫折文化”。他说理想与现实总会相差,然而天道酬勤,想干活,总会有回报。学习的深度与宽度像是我们工程中在厚钢板上钻孔,没有宽度钻不深,钻的不深又无法拓宽,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也是如此,辩证而相辅相成。这些道理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浙大有两百多名院士,选到我来回母校,我都有些不敢”,当年肯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桃李天下的陈剑平院士谦逊地说。“复杂昆虫一笔便能画出”,陈剑平院士回忆起当年的课堂,老师的敬业、求知精神让他一忆如昨。陈院士当年的党委书记对他评价甚高,“当时就是班长,能担责任,刻苦用功。”陈院士强调从项目思维到体系思维,“怎么毕业,怎么找好工作,怎么找爱人,怎么买房”,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只是生活的琐碎,把境界放高能看清远方。我们很多大学生最看重知识,而知识只能解决已知问题,未知问题靠的是“信念”,把头抬起来就是“信仰”。他还提出从大一到大四,我们要分别学习“知识、方法、眼界、境界”,四点学到了,我们就可以毕业了。“学以致用”,中国昆虫学的奠基人把这句话赠与陈院士的老师,老师又把这句话赠与陈院士,改变了陈院士的选择,让他再次坚定学术这条路,再艰苦都要走下去。这位对陈院士影响很大的先生还专门录制了视频来问候他,“国家的需要是我们的方向”,102岁的老先生语重心长的话感动了在场的同学。
最后,陈剑平院士还提起在一次实地帮助农民朋友后,农民伯伯盛情邀请他来家里坐坐,可农民的妻子觉得家里破旧,伯伯就在山头上为陈院士吹奏一段萧,这样的朴实与真诚感动了陈院士,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科对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性。面对一位外籍教师的提问,陈院士尖锐地提出现在中国高校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问题。“求是”对于这些杰出的浙大校友来说,是昔日里念念不忘的校训,也是现如今为人做事的准则。
    谆谆教诲,耳畔回响,学会如何领会校训,在求知上砥砺前行,在国运上担当大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两位院士的金玉良言扣动了不少人内心的心弦。百廿荣光,校友共享。院士们的到来让我们看到浙大人的心心相连、浙大梦的代代相传。每一个浙大学子都应该把这份感动记在心中,在每一个面临抉择的时刻,每一次踟蹰难前的关头,想起这些话,想起历史上那些灿若繁星的名字,用行动践行“求是”精神,开创浙大更好的明天。
 文/校学生会文艺部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