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党工委

站内搜索

“院士回母校”活动系列报道之十六――工作人员的感想(一)

编辑:zhangxl时间:2017年08月13日访问次数:1081

 “幕后”的眼光

“院士回母校”的访谈现场欢聚一堂,席间活跃着一大群“幕后英雄”,他们戴着大红的工作证穿梭于会场的身影忙碌而有序。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工作,呈现会场的每一处细节皆精致考究,贯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无缝对接,为所有与会者营造搭建了一场大气恢弘、引人入胜的访谈活动。
那一天,他们既担纲了整场活动的工作人员,也作为特别的观众参与了整场访谈活动,这台前幕后的种种美好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体悟与感受。来自离退休工作处的杨友鹏老师作为全体工作人员当中的一员,在这一期与大家分享他的感想。
  
矢志报国求真知
 在浙江大学百廿校庆前夕,举办“院士回母校”活动,是对浙大人的一次精神洗礼和灵魂重塑。作为刚刚入职浙大的一名新人,我的感触尤为深刻。
陈剑平院士和陈学东院士在访谈中畅谈心扉,剖析心迹,回溯了自己从求学浙大到科研攻关的数十载人生历程。他们并没有高高在上的高谈阔论,却高屋建瓴地为现场听众拨开云雾见青天;没有太多的花拳秀腿和大话套话,都是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是灌顶的醍醐,是惊醒的棒喝。
两位院士一登台,就对年轻人的时代处境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年轻人同他们这辈人的距离。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找工作、买房、结婚……凡此种种,比他们当年要复杂和艰巨许多。

然而,两位院士又对今日的过江之鲫般的趋“势利之学”,深怀隐忧。现在的年轻人少的是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多的是个人的心里盘算和小九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陈剑平院士认为人应该有所“守”,有所“留”,应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不一样的人生追求,他勉励浙大学子:“一年级学知识,二年级学方法,三年级学眼界,四年级学境界,没有眼界和境界不算毕业。”诚如陈剑平院士所言,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几人能够抛开对物质的追逐,而在“眼界”和“境界”上下功夫,这是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反思悔改之处,否则便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会吃大苦头。

治学究竟是厚积薄发,抑或是钻之弥坚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陈学东院士认为治学“最好的方式一定是在有宽度的前提下去深化,没有深度达不到那个点,再宽也没有用。”知识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坐井观天,要学以致用,就要在宽度上广博,在深度上深入,既要有大刀阔斧的气度,又要有做绣花针的细腻,方能有所建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陈学东院士追忆了他在创办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时的艰辛,他说当年他的困惑是创办一个三流的大学还是一个一流的技工学校,而他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复兴,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

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人有正能量,德行就会变,德行变了气场就会变,气场变了运气就会变,运气变了命运就会变,归根到底是要有正能量。”这番振聋发聩之高论,把立身创业之本,再次筑基在正能量上,而不是什么蝇营狗苟的成功学和蝇头微利的营销学上,久久让我不能平复心境。我想我的同龄人大都和我有过类似的经历,迷失在个人和社会的两个抉择之中,在物质和精神的二元世界里兜圈子,其实,“有境界自成高格”,没有给予国家和社会以正能量,纵使宝马雕车、锦衣玉食、夜夜笙歌,又有何用?
古人常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能够有幸聆听两位院士的谆谆之教,我感到无限荣幸之至。王国维曾说人生的境界之一有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上高楼”是台上两位院士的大格局和高境界,“望尽天涯路”则是我们台下后辈应该努力的方向,应摒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鼠目寸光,卯足了劲奋发有为,以锤炼自我“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如炬目光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襟怀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