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下午,农学院“在鲜红的党旗下”主题座谈会在本院求是茶苑顺利举行。浙江大学关工委顾问、求是宣讲团团长邹先定教授、农学院关工委副主任陈力耕教授、学院副院长祝水金教授、学院党委副书记金敏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于子三宣讲团和预备党员培训班的同学们30余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由团委书记邱慧老师主持。
座谈会伊始,副院长祝水金教授为活动致辞。他首先对学院关工委老同志们一直以来对学院的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院将本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模式,更好地发挥学院老同志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思想交流和精神传承方面。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在每次学习交流中强化自我思考,不断汲取成长的营养,努力成长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邹先定教授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向在座的师生分享了他的“家风家训”。邹先定教授的祖父邹怀�,是寒门子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邹怀熙先生本是一个普通的面馆学徒,但酷爱学习的他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通过殿试,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邹怀�老先生的这种寒门子弟自学成才的精神,至今仍然在激励着子孙后代,给后人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励志精神。“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邹先定教授一家四代从教,用世代的兢兢业业,诠释了一个教育世家对教育事业的始终坚守和执著追求。邹老师的母亲生前叮嘱他:“教师就是读书、教书、写书”,这种家庭文化、良好家风熏陶着邹老师,他也始终铭记母亲的话,并用一生来践行。邹先定教授一生酷爱文学,在投笔从戎的几年中,他反复阅读经典名著,由此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知识是灵魂深处安身立命的源泉”,退伍后的邹老师放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毅然选择了继续到华家池畔复学深造。谈及学习方法,邹老师强调“功在不舍”。他坚持每天下午读书一小时,三年间,邹老师看完了《资本论》、《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巨著,可谓锲而不舍,水滴石穿。在教育育人方面,邹先定教授始终坚持敬业为本。在原浙江农业大学任教期间,他兢兢业业,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并笑称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例如,每次讲课的教案,都要收集大量参考资料和精彩内容,然后对教案反反复复进行修改、补充,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及时补上短板。“教师要甘心做一块铺路石,做到问心无愧”邹老师感慨道。为让价值凝结,使更多的人受益,邹先定老师尝试了编写书,并现场分享了他编写《现代农业导论》和《农学院院史》的心得。“这两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自身的成就感,那些受益者的由衷的感谢更是让我感动”。从渴求知识的读者,到授道解惑的作者,邹先定教授诠释着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知识不断传承下去。
在交流互动环节,来自于子三宣讲团的同学和学院部分预备党员针对“如何选择经典书目”“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责任与使命”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分享了自己的诚挚感悟,在座老师们认真聆听后并一一作了回答。其中,预备党员张娜同学从邹教授在艰难环境中初心不改刻苦求知的事迹而联想到自己的作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的父亲的艰辛经历,让大家体认到一名平凡的兢兢业业教书者的伟大之处。情到深处,张娜同学几度哽咽,邹教授的经历分享让她感悟良多,更让现场的学子们近距离从全新的角度去了解体会老一辈对求知的艰辛和坚守。陈力耕教授在谈到他的成长经历时说道:“我这辈子选择农科时幸运的。我觉得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热爱这个领域,致力于深挖深探,就能有所成就。当代青年处于农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广阔的土地等待我们去进取开拓。作为浙大学子,我们应该为浙大农业学科的强大而感到自豪,浙大农学学子应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全面发展,肩负起行业发展的重担”。
座谈会最后,学院党委副书记金敏老师作了总结讲话。她说,邹先定教授的分享中充满着他对家庭、对学校、对党和对祖国深深地爱,值得在座的每一位预备党员和宣讲团成员学习。她希望我们全体同学能把握当下时机,以理想信念为支撑,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老一辈的精神力量不断传承辐射到更多同学身上,让世界听到农学青年的声音。
座谈会在合影的快门声中落下帷幕,老师们为在座同学上了一堂意义深刻的课,带给同学们的感动和领悟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一直像鲜红的党旗在我们心中迎风飘扬,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