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党工委

站内搜索

长忆新安江上景,夏荷偏爱建德多――浙江大学关工委求是宣讲团赴建德市学习参观考察

编辑:wenxin时间:2019年05月30日访问次数:301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同时也是浙江大学成立122周年。为开阔眼界,感受祖国发展新成就,实地体察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为宣讲团同志在青少年中开展宣传教育积累素材,528-29日,浙江大学关工委组织求是宣讲团老同志赴建德市参观考察,受到建德市副市长陈文岳同志的热情接待。浙江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关工委顾问郑造桓,关工委顾问、求是宣讲团团长邹先定,离休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兼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朱征及宣讲团成员2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建德市农业局总农艺师何建红同志全程陪同此次参观考察。

见微知著,喜看农村新变化

关工委一行先后来到“莲子之乡”里叶村,领略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情画意,以及“生态莲花 康乐小镇”莲花镇的新面貌;参观了仙草圣地“九仙石斛园”。大家听取了他们的介绍。得知里叶村和九仙石斛,都是在浙大农科教授的帮助下,利用浙大农科教授研究培育的成果发展起来的。里叶村荷莲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农户年收入可达20-30万元。九仙石斛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女企业家,原是一位养鸡专业户,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养鸡产业受到限制。这位女企业家及时转产,改种石斛。参观中,我们看到,其石斛品种大多数是来自浙大。这说明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大有作为。宣讲团成员寿森炎教授是亲身参与当地籽莲品种选育与铁皮石斛培植的专家和指导者,本次活动也正是在他的精心安排下而成行的。

一路上,老同志们边考察边交流,纷纷感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巨大成效,农村一改过去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垃圾分类,村道整洁,给我们展现了一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将“美丽资源”变成了“美丽经济”。此外,老同志们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资源优势,针对当地村民提出的众多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提出了诸如种养结合、农旅结合等不少点子。


心系家国,共商关工委发展 

在建德,还专门组织召开座谈交流会,听取镇政府有关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讨论学校关工委有关工作。朱征向老同志们通报了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宣传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工委李卫红主任的讲话精神,通报了我校开展“读懂中国”活动的进展情况,她说,学校重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关工委要加强和组织大家学习,在宣讲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和时代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应有的配合补充作用,助力学校“双一流”的建设。 

郑造桓认为,教育青年一代就是争夺青年一代,赢得青年一代。老同志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现身说法,凝聚青年人爱国情怀,真正做到“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

邹先定说,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广大青年奋斗的最好时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老同志们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加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扎扎实实做好学生思政工作。

寻踪访迹,梅城回首忆西迁

第二天下午,我们来到了考察终点站――浙江大学西迁第一站――建德梅城。先后参观了竺可桢校长当年的住处以及学校在梅城办学的总教务部旧址。斑驳的墙体虽染上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稀留下了当年竺校长为了浙大师生的安危在昏暗的油灯下忙碌的身影。总教务部旧址,经过80多年的沧桑,如今已是古树古墙相拥,紧紧连为一体。当年的大学城,三江汇流处,流淌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传承的是浙大122周年“开物前民,树我邦国,天下来同”的家国情怀。老同志们边走边看,回首“文军西征”的艰辛历程,重温学校艰苦不忘治学的求是精神,感叹当前学校建设取得的巨大发展。在西迁精神的感染下,老同志们手挥红旗,激情澎湃地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不怕风吹雨打……”在悠扬的歌声中,老同志们抒发浓烈的爱国爱校情怀,展现了浙大关工委求是宣讲团成员不忘初心跟党走,老有所为做贡献的精神风貌。

(图:陈会贤,文:张文馨、陈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