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1:30,求是通识讲堂系列活动第五期在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223举行。本次活动邀请的嘉宾是前浙江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亚平教授,何教授以“竺可桢校长与求是校训”为题作主题讲座。求是学院院长邱利民,求是学院党委副书记、丹青学园主任翁亮出席活动,云峰学园主任谭芸担任活动主持。求是学院全体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何亚平教授是“学习、研究和宣传竺可桢”的资深学者,他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讲述了“竺可桢校长与求是校训”的深刻内涵。
从科学家的角度,何教授用“七种身份”阐述了竺可桢校长为科学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一是中国近代地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竺校长创办的第一个地学系培养了一代地学领军人物和传人。二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和气象观测与研究事业的创建者和带头人。竺校长的气象研究成果为中国气候学研究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对国际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三是中国近代科普事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竺校长将科普作为终身己任之一,从读博时期到80岁高龄,一直坚守在科普著作的第一线。四是中国自然资源考察的组织者和卓越领导人。竺校长身体力行,多次参与野外考察,为国家的宏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五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人。竺校长一生笔耕不辍,专注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方方面面。六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竺校长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七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奠基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全国解放后,竺校长离开浙大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凭借其在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崇高声望,在国家实现平稳过渡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从教育家的角度,何教授从四个方面讲述了竺可桢校长在教育领域的崇高精神和卓越贡献。一是高瞻远瞩的办学理念。竺校长多年来形成的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和文理渗透的办学理念是其教育思想最鲜明的体现,意义不同凡响。二是高风亮节、师表楷模的从教之道。竺校长以身许国、舍生忘死的崇高人品、学品和师德使其在浙大师生中享有圣人般的盛誉。三是满怀真情大爱、教泽广敷。竺校长被师生誉为“浙大保姆”,他珍惜人才、关爱师生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四是倡言并终身践行求是精神的崇高品质。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在国恨家仇交织的忧患关头,竺校长确立的“求是”校训是浙江大学发展进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而他终身践行“求是”精神的壮举与浙大今日的辉煌息息相关。
何教授用深情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带领在场师生深入理解和体会竺可桢的伟大人格。在互动环节,何教授用“责任感”三个字回答了“竺可桢选择浙大任教而放弃科学研究”的原因,因为肩负着传承中华教育和科学的火种,竺可桢义无反顾地选择牺牲自己“所爱”。讲座最后,何教授倡导将“学习竺可桢”作为求是学子的必修课之一,并鼓励大家从竺可桢的人生中汲取未来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
感恩和传承是求是学子优良品质的重要组织部分,为表达对求是通识讲堂嘉宾的敬重与感谢,邱利民老师代表求是学院向何亚平教授赠送感谢状并合影留念。
邱利民老师是竺校长的忠实粉丝,他围绕“学贯中西”“科学先驱”“献身教育”三个关键词做总结讲话。邱老师指出,竺校长的事迹所体现的是真正的精神、真正的力量和真正的信仰,它融合了科学和人文的内涵,可谓精神的长存。最后,邱老师勉励青年学生要认真领悟竺可桢与求是校训的要义,拓宽视野、拔高格局,追随竺可桢校长的足迹,做求是精神的传承者。
(文:杜禹侃 焉紫薇 图:曹蒙蒙 欧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