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0年10月16日下午,竺可桢学院“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建教育平台揭牌仪式暨“先锋学子”全员培训在蒙民伟138举行。原浙江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关工委顾问、关工委求是宣讲团团长邹先定老师,浙江大学公管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关工委顾问、关工委求是宣讲团成员郑元康老师,浙江大学信电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关工委求是宣讲团成员王明华老师,浙江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关工委求是宣讲团成员曹列锋老师,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研究员、关工委求是宣讲团成员彭凤仪老师,浙江大学离休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浙江大学关工委秘书长朱征老师,浙江大学关工委副秘书长、关工委求是宣讲团副团长李乐鹏老师,浙江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叶艇老师,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党委书记葛坚老师,党委副书记李文腾老师,副院长张帆老师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鲜红的党旗下”是由浙江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和求是宣讲团与校党委学工部联手创立的活动平台,在学生中广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由“关工委”组建的“求是宣讲团”成员拥有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工作经验、人生阅历,在新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建教育平台竺可桢教育基地的揭牌,将进一步推动竺院党建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路径的拓宽。揭牌仪式结束后,关工委还向竺院赠书,希望竺院将成为优秀党员的摇篮。

揭牌仪式后,邹先定教授以“求是精神与竺可桢学院”为主题,为全体师生从三个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述。

第一层面“竺可桢的求是精神与风范”。竺老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在求是人生轨迹中最终找到了自己信仰。竺可桢先生的一生昭示了一条真理:听党的话,跟党走,献身于共产主义的事业。他在三次演讲中集中地阐述了求是精神。第一次,他提出,“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而在于养成能担大任、转变国运的领导人才”;第二次,他指出,“国家给你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学成以后,将来能为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第三次,他具体阐释了科学家需要采取的态度。不论环境如何艰难,竺可桢先生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总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这种爱国情怀,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典型的示范意义。邹教授还表示,除了老校长,求是精神还闪耀在浙大其他的德才兼备的科学家们之中。
第二个层面“求是精神与时俱进的指导价值和创新发展”。毛主席曾对实事求是做出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求是精神的指引下,百年来,浙江大学始终同民族命运共浮沉,和时代的脉搏同起伏,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做贡献、铸辉煌。邹教授提出,二十一世纪,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更体现出求是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浙大精神、求是精神。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第三个层面“新时代浙大竺可桢学院学子的使命与担当”。邹教授指出,竺可桢两问是浙大学子永恒的人生坐标。竺老早就预见,现在的世界是竞争性的,“一个民族,以享福为目的,却不以服务为目的,这个民族必将灭亡”。浙大学生要圆满地做好新时代竺可桢之问的答卷,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邹教授说,浙大的求是精神与习总书记大力弘扬的科学家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是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高度一致。他希望,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懂其中的精神,善于读懂实践这本无字之书。

邹先定教授热情洋溢的报告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的报告表现了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竺院学子的关心关爱,体现了老领导、老同志们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报告的精神指引着同学把握当下时机,以理想信念为支撑,追寻求是精神的根与魂,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把个人的科学理想融入国家伟大事业,继承老一辈的精神,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