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医学院今年第四场“先锋学子”全员培训讲座于医学院华家池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浙江大学关工委求是宣讲团成员张放老师为学生党员们带来了“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主题讲座。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十分重视科技扶贫,全面小康建设,率先创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并强调,要把创新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张放老师作为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通过分享他在重庆万州、丽水景宁、台州石梁等地的扶贫经历,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现代农业推广和产业扶贫心路。
生态农业开发——重庆万州三峡库区移民安置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为库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当地的移民安置和农业生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张放老师回忆道,当地120万贫困移民中,超过90%是农村移民,年收入仅960元;在三峡大坝建成后,剩下的土地资源将更为有限,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作为“三农”专家的张放老师提出了库区移民与农业生产高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仅让三峡库区移民有了自己的“金饭碗”,更促进了库区农业、环境、社会持续发展,确保三峡工程建设顺利和长治久安。如今,地处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三峡库区,已经在5月实现所辖区域全部脱贫摘帽,历史上首次告别绝对贫困。
农业技术推广——“要钱树”变成“摇钱树”
2003年4月,张放老师作为省首批科技特派员被派驻到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县——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初到景宁英川镇,贫瘠荒芜的土地和家徒四壁的村民便让他心生感慨,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高山上住校的一年级小学生,大部分都是衣衫褴褛,家境贫寒,冬天只能靠着4斤重的单被撑过零下12度的严寒,“不用说是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我,任何一个人看到这种景象都有想尽己之力急切改变现状的冲动”,张老师动情地说。
因此,张放老师一行人立即开始了走村入户的调研和走访,了解到该地虽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但农民因缺乏科技的指导而使种植的梨树难有收成,梦想中的“摇钱树”变成了“要钱树”。经过调查和论证,张放老师决定利用浙江大学农学院的高接换种技术,并带头做强企业品牌。原本又硬又小的“铁头梨”摇身一变成了又甜又大的“英川梨”,不仅在产量上有了大幅增长,更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的认证和奖项,成为了英川镇甚至整个畲族县人民的共同财富。
推动农旅融合——打造特色花果园 大力发展乡村游
天台县石梁镇作为重点贫困地区,村民收入明显落后于县平均水平;虽然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但无奈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可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就连当地干部也对发展不抱希望。但张放老师从专业角度考虑,石梁镇有着优越的农业基础和地理环境,换一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或许能够脱贫致富。
带着农旅融合的想法,张放老师召开了与当地干部的讨论会,原本预期半个小时的会议足足延长至第二天的凌晨三点,深入探讨了石梁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从此,石梁镇、村两级旅游办联合打造一三产业融合转型司令部,不仅开发了“牡丹花节”“唐诗之路”等特色旅游项目;更在近年依托唐诗文化核心,引入大批文旅产业项目在石梁落地生根,成功创建浙江省5A级景区镇,大大增进了民生福祉。

除了上述案例,张放老师还介绍了衢州江山市山水如画四季水果公园、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包溪村水果采摘扶贫产业示范园、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花园镇乡村振兴规划等扶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多种不同的扶贫思路。他强调,农业扶贫的关键在于理解农业不仅是第一产业,更是链接各种产业的纽带,应思考如何向上延伸产业链,让农民学会主动“造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脱贫致富要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张放老师的经验启示我们,医疗扶贫也需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合作机制,充分结合先进科学技术,为医疗扶贫贡献一份“浙医力量”。
图 | 张雯雯 文 | 陈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