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下午,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建教育平台邹先定工作室辅导计划活动《改革开放史——脱贫攻坚》专题报告会在紫金港校区校友楼紫金港厅顺利举行。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校关工委顾问、求是宣讲团团长邹先定老师,浙江大学农耕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浙江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农科分会会长、浙江省水生蔬菜协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求是宣讲团成员寿森炎教授,浙江大学湖州休闲农业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和名誉院长、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旅游与地产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严立蛟教授,浙江大学农学院果树研究所教授、浙江大学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张放教授,求是学院党委副书记、蓝田学园主任陈立明老师。求是学院辅导员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活动由求是学院蓝田学园辅导员钟翼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邹先定老师将自己的著作《愿继续耕耘在这土地上》赠给求是学院学生代表,邹先定老师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他将这本书的主题归纳为“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就干好啥”。这本书正是邹老师笔耕不辍、坚持关心下一代的真实写照。
接着,三位老师依次主讲。
张放老师作题为《种桃种李种秋风——现代农业推广与产业扶贫心路》的报告。张放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他投身扶贫工作的初心,他结合自己在浙江江山坛石、三峡库区等地的扶贫工作经历,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向同学们展示了浙江大学众多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农业专家们是如何“种桃、种李、种春风”。
张放老师充满热情的讲述,充分表达了他对扶贫事业的热忱,感染了现场师生。“要把我们的人生和国家建设与发展关联起来,让我们的知识能够在这种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关联在一起的事业上发挥作用”,这既是张放老师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
寿森炎老师作了题为《科学布局山地蔬菜精准扶贫实践》的报告。寿森炎老师通过照片展示了农业与新技术创新性结合助推扶贫工作的诸多实践成果,并结合他的扶贫成果分享了他在扶贫工作中的体会。
寿森炎老师联系党的十九大背景对大学生提出了几点要求,他指出,青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坚持学习新知识,要不断进行实验,始终坚持在技术上的创新,坚持科学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的有效结合。
严立蛟老师作题为《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助推精准扶贫脱贫》的报告。严立蛟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助力鲁家村的乡村旅游业、贵州遵义花茂村乡村振兴中所做出的努力,并通过视频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与成果。
严立蛟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他提出,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
三个报告后,邹先定老师发表讲话。邹先定老师表示,“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建教育平台邹先定工作室成立后,在关工委和求是学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组织下开展了系列活动,希望能发挥思想引领的关键性作用,带领同学们更好的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邹先定老师结合恩格斯、毛主席和作家雨果的案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邹先定老师表示,浙江大学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由来已久,以张放、寿森炎和严立蛟教授等为代表的浙大人积极投身伟大的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伟大事业,奉献出了浙大人的智慧和力量。不平凡的2020也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整体性贫困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被消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吹响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号角,这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要,不负韶华,书写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篇章。
同学感言
工科试验班谢漫纯:此次专题报告会中,三位老师的扶贫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张放老师从自身真实而生动的扶贫小故事出发,以小见大,展现了浙江大学的广大师生如何科技扶贫,利用在浙大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种桃种李种春风,让广大农民也能赶上改革开放的列车。张老师对农民、对土地的赤诚之心,以及身为浙大人的责任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明白了如果我们的学习工作能够和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联系起来,那我们的价值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药学类2003 刘丹妮:习总书记有言:“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今天报告会的三位教授和邹先定老师,就带着满满的真情,为我们讲述了他们走过的路。张放老师通过讲述扶贫小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唯有步入乡村,才能懂得贫穷笼罩下的那方土地;唯有付诸实际,才能体悟理论指导实践的那份欣然。寿森炎老师则更多从学术介绍出发,让我们懂得多做实验和开拓创新的重要意义。严立蛟老师从实际出发,点出振兴乡村的关键在于使它具备“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发掘“引爆点”。最后,邹先定老师总结发言,他一如既往的热忱真挚,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这个伟大事业上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国农业将会有一片光明的未来!
工科试验班(机械与材料)沈昕怡:这次报告会有许多令我印象深刻、感触良深的地方。我觉得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学习”和“实践”。首先是“学习”,邹先定老师、张放老师和寿森炎老师都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科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党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想。就像邹先定老师和严立蛟老师告诉我们的,要坚持党的领导。接下来是“实践”,在张放老师和寿森炎老师的报告中,都反复提到了实践。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严立蛟老师,则非常具体的给我们展示了“美丽乡村”的成功案例。我们进入大学,仅学习其实是不够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实践。我们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不让自己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而应该联系国家,付诸实践,成就人生。
在报告会上,我听到了浙江大学三位教授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先进个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努力为脱贫攻坚事业添砖加瓦,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这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我们身边的这些真实存在的脱贫攻坚的例子,值得每一个人来学习!
云峰学园李明宇: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步骤。在教授们的报告中,我感受到了脱贫也需因地制宜,精准对照帮扶目标,精准消除贫困难题,精准分配时间,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提炼切实有效的脱贫“三字诀”,为全面脱贫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这个事业是伟大的,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脱贫攻坚模范,我们才有了人生指引,我号召这所有的脱贫攻坚路上的同志向他们学习!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我们要发扬吃苦耐劳、不断拼搏的精神,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一心一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助力脱贫攻坚。
云峰学园孙宇桐:在本次主题报告会中,张放老师讲述了他通过农业技术造福一方土地的故事,当二十年颗粒无收的土地在浙大农业技术的帮助下仅仅半年就收获了饱满圆润的果子之时,我们为浙大农业技术的发展震惊,为老师躬身于扶贫项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从而带领全农村脱贫向上的精神感动。
寿森炎老师则以《科学布局山地蔬菜精准扶贫实践》为题,围绕着“科学扶贫”的中心展开讨论。在发展高山蔬菜之时,寿老师提出要多方面、全方位考虑问题。的确,扶贫要仔细、细心,要贴近群众,也要把握科技的力量。
严立蛟老师讲述了自己与脱贫攻坚的故事,“乡村,让城市更美好”,严老师深刻剖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脱贫攻坚恰好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一环。
在邹先定老师的总结讲话中,我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如今,“最艰难的一年”即将结束,我们当感谢前辈们的付出,更应在脱贫攻坚上,应该贡献出青年学子的一份力量。
云峰学园王奕博:今天下午在现场听了“改革开放史——脱贫攻坚”的报告,两个小时下来,感动于三位教授为国家脱贫事业的付出,更敬佩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脱贫事业前线上。那么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感受。
三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讲述了他们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和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贫困地区、农村、山村是如何一步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党员干部的不懈奋斗中,从落后走向小康的真实历程,。从家徒四壁到全面小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更离不开每一位奋斗在脱贫事业上的干部的付出,而这其中,也有我们浙江大学的教授们的身影,这让我由衷地感到骄傲。
正如邹先定老师最后所说,脱贫攻坚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而我们浙江大学在脱贫攻坚这样一个全国的大事业中,献出了我们的一份力量。我们作为浙江大学的学子,也应该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国家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丹青学园人文科学试验班2004 王欢: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而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却较为缓慢。为发展农业,改变农村现状,无数中国共产党员走在脱贫攻坚的前列,他们深耕土地,扎根农村,助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的路上,浙大人一直在行动着。他们从青年到壮年,直至老年,呕心沥血,以必生所学,造福一方百姓,致力一方脱贫,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留下了浙大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今天,脱贫攻坚依旧是重中之重,作为浙大人,我辈学子,也应该扎实基础知识,为助力国家事业打好基础;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农业民生,紧跟时代脚步,学有所成,利国利民。同时,我们要紧跟中国共产党的脚步,跟着党走,做坚定的共产党接班人,以实际行动,不负国家,不负人民,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有所奉献。
丹青学园人文科学试验班2003 周颖:这次的《改革开放史——脱贫攻坚》报告会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浙江大学对社会贡献的巨大。无论是张放教授的“步量贫困山村”,还是寿森炎教授的植物培养助力扶贫,无论是严立蛟教授为“最美乡村”的贡献,还是邹先定教授的激情昂扬的发言都让我感到了教授们的接地气以及浙大农业工作接地气。接地气是真的,但是他们的成果同样让我感受到了灿丽和震撼,他们将美写到了祖国大地上,为国家的脱贫攻坚的事业作出了求是人的贡献。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脱贫攻坚工作是党的初心所使,浙大响应国家号召,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由来已久,成果也非常的灿烂。邹先定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整体性贫困在中国已经消除,联合国的千年目标已经提前在中国实现了!共产党要办的事在中国没有办不成的!听了这一次的报告会,我对国家和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了。
外国语言文学类2001 张雨佳:今天的讲座,张放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对现代农业推广与产业扶贫的感悟。张老师在留校任教之初,便主动请缨,到基层锻炼,投身于扶贫事业,随后又在三峡库区工作九年,参与到三峡移民工作。寿森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科学布局山地蔬菜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成果。严立蛟老师则讲述了他服务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心得体会。最后由邹先定老师进行了总结。四位老师致力于扶贫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通过今天的报告会,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同时,通过发展相关产业进行扶贫工作对于脱贫致富至关重要。此外,只有将专业知识与国家重大项目关联在一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浙大学子,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将来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知识带进偏远山区,为脱贫致富的事业插上翅膀。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脱贫攻坚
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让贫困大山里孕育的产品有产量有销量
让“农村”用笔直的腰杆与“城市”对话
脱贫攻坚
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
走得出去、更愿意回归
拿同等的知识回馈建设家乡
脱贫攻坚
是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
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
非但“人夸颜色好”
更有生态环保的“清气满乾坤”
脱贫攻坚精神
更需要青年学子继承和发扬
接续努力
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青年一代的力量
文案 |孟竹青
(求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