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党工委

站内搜索

“银耀华家池”志愿者的“领头雁”——记浙江大学“银耀华家池”退休老同志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高佩云

编辑:时间:2024年09月26日访问次数:11

2024年6月24日,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华家池管理服务中心召开志愿服务工作总结会。会议开始后,一位端庄干练的女士用质朴的语言、沉稳的声调,对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四年来的工作作了回顾,并表达了“继续带领大家一起努力”的决心。

她叫高佩云,是浙江大学“银耀求是园·华家池”退休老同志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随着她的发言,一个投身高校退休老同志志愿服务事业四年多的领头人的轨迹与心路历程在人们眼前一一展开。


“做志愿者给了我感恩行善的机会”

4年前的2020年上半年,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转入常规化阶段,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和所在社区也同样面临艰巨的防控任务。而且,这个社区由于老年教师多,空巢独居老人多,因而当下普遍存在的养老问题更显突出。

高佩云,作为浙江大学一个普通退休员工,在与老同志的长年接触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老年人的困难和无助,更因为自己及家庭在困难时得到过热心人的帮助而心存感激,产生了走进社区,帮助居民尤其是老人办实事的想法。

而在此时,离退休工作处华家池管理服务中心根据需要,组建了一个由几位老同志参加的志愿分发防疫用品的小分队。她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马上投入其中,协助发放口罩、药品等防疫物品,帮助有困难的老人购买米面蔬菜、帮助求医就诊等,自觉做起了这个特殊时期的“雷锋”。


高佩云的做法,得到了众多退休老师的称赞与离退休工作处华家池管理中心和所在社区的首肯和支持。有了领导的充分肯定,高佩云干劲更足了,她同时又想到,怎样才能把助老扶残行动常态化、制度化,并持续性地做下去呢?

思考中,她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的论述,看到了有关志愿者服务团队的报道,于是,一个想法霎地从脑海跳出:组建一个帮扶离退休老同志的志愿者服务队。

高佩云的想法和后来的提议很快被离退休工作处华家池校区管理中心所采纳,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浙江大学第一个退休老同志志愿者服务队率先在华家池校区成立。服务队取名“银耀华家池”,并设计、制作了队伍LOGO、队旗和队服。

2020年6月4日,华家池退休老同志志愿者服务队召开成立大会,身为队长的高佩云郑重地从时任离退休工作处长王东手里接过了志愿者服务队的队旗。

从此,她如同一只认准方向、不惧风雨的“头雁”,带领队员,在志愿服务的旅程中,开始了迄今4 年多的向光飞翔。


“想着大家、做在前面,是我当好队长的保证”

“银耀华家池”退休老同志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后,根据既定的“服务老同志,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工作。

华家池校区现有一千多位离退休教职工,每年都有几项关涉全体人员的活动和工作。这就是每年清明前后的环池踏青健步走、中秋求是月饼发放、校区老年趣味运动会与年终的春节慰问品发放等。

这些活动本来工作量就很大,又因为不少离退休老同志身体欠佳 ,行动不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做好现场秩序维护、物品分放、安全防护等工作。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后,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这些工作。

作为队长,每次活动,高佩云都显示出了强烈的责任心与担当。根据工作需要,她总会事先就做好岗位设置、人员调配、任务安排等工作。由于分工合理,任务明确,又充分考虑到每个志愿者的实际,因此,每次活动,志愿者服务队都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得到了老同志们的一致赞扬。

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根据学校离退休工作处的部署和校区老同志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还逐步开展了结对帮扶、流动帮扶、爱心驿站、银耀初心大讲堂、朝夕相伴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志愿服务者“红马甲”的那抹红始终闪耀在华家池畔,成了校园、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提升华家池老年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元素。

应该说,能有这样的可喜局面,这与队长高佩云的以身作则和体贴关心队员,从而造就了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服务队是分不开的。高佩云在队员中很有威信,有什么工作,全体队员都积极参加,整个团队和谐融洽,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次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也许,许多人知道高佩云是“银耀华家池”退休老同志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敬业,干练,但并不知道她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对此,志愿者服务队的每个队员都清楚,高佩云除了做好队长工作外,还始终以一个普通队员的身份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在校区每年的大型活动中,总能看到她出现在最忙碌的位置,亲切地招呼老同志,分发物品,迎来送往,细心而又认真地做着各项工作。

而大家看不到的 ,是她自当上队长后,她就把志愿服务当作了自己后半生的“职业”。平日里除了必要的家务和照料老母亲外,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志愿服务工作中。为此,许多知情的志愿者都亲切地称高佩云为“全职志愿工作者”。

另外,高佩云所以能在队员中有很高的威信,还与她多才多艺有关。高佩云心灵手巧,自幼爱好手工制作,特别是衍纸工艺,她的作品多次在街道“公益伙伴日”等活动中展出,在校区、社区组织的培训班传授,由此吸引了许多手工爱好者。她的另一项爱好是唱歌,她自嘲自己是“女高音玩家”。近年她担任了华家池“夕阳红歌咏队”队长,汇聚了一批爱唱歌的老同志。

以上这些,都是“银耀华家池”志愿者服务队能一直保持较高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结对帮扶,就要结对帮助最困难的人”

高佩云投身爱心志愿服务,之所以能历经数年乐此不疲,是因为她与队员们在助老活动中,体悟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她回忆说,记得2022年“中秋话团圆”活动中,我们为结对的空巢独居老人穿上唐装、戴上红花,给他们拍团圆照,用轮椅推着他们逛校园,“他们开心得像个孩子,那一幕幕情景深深打动了我”。

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后,根据排查,选择了11位老同志作为结对帮扶对象。这些老同志有的是孤寡空巢老人,有的是烈军属,有的身患多种疾病,非常需要学校、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在这11位帮扶对象中有一位农学院的退休老师,男性,独自一人生活,身患多种疾病,且存在老年痴呆情况,生活过得一团糟。面对这位大家都颇感头痛的帮扶对象,高佩云毫不犹豫地与徐仲钧老师搭档承担了帮扶任务。

据徐仲钧老师回忆,当他俩第一次踏入这位老师家门时,马上被一股难闻的气味给熏晕了。只见这位老师家里让垃圾挤得满满当当,杂乱不堪,他俩只能勉强挤进去,好不容易才立住脚。在社区干部的协助下,他们帮助这位老师清理垃圾、搞卫生,继而,又每周一次上门走访,帮助购物,联系维修,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使他很快有了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

接下来,他们又陪他去医院就诊、治疗,搀扶上下楼,后来又联系社区帮他进了康养医院,使他在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过上了有依托、有温情、有尊严的生活。

另外,还有一位退休老师,也是个独居男同志,情况也有些相似,虽不在帮扶对象之列,但高佩云知悉情况后,与其他志愿者一起,主动帮他安排生活,购物就医,后来也根据他的实际,通过社区帮他联系进了养老院,有了一个较为满意的晚年居所。这位老师很感动,特意多次写信给离退休工作处华家池管理服务中心,对高佩云等志愿者表达了由衷的感激。

对于这样的选择和工作,高佩云觉得,当初确实有些不太适应,但一想到“红马甲”人应有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马上就有一种“心灵上的充实和快乐”充盈于胸间,就一切都归于释然。


“爱心驿站,从这里我们再出发”

建立“爱心驿站”,是“银耀华家池”志愿者们的一个创举。在高佩云与服务队队员的志愿服务中,他们发现,许多老同志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咨询,往往没地方问,没人可找。怎样解决退休老同志的这个难题呢?高佩云与华家池管理服务中心的负责同志经过研究,拿出了建立“爱心驿站”的方案。

2022年10月,设于华家池校区常青楼的“爱心驿站”成立了,并于2024年再升级,推出了从周一至周五的主题日系列活动。爱心驿站,有专门的接待室,每天安排服务队队员值守。除了接待前来求助、咨询的老同志外,还主动通过电话等方式,联系帮扶对象和登记在册需要帮助的老同志,询问他们的近况和需求,给他们送去关心和问候,使华家池的老同志有了一个新的“港湾”,有了遇到事情可以寻求帮助的“方舟”。

在爱心驿站,许多队员还发挥自己特长,对上门的老同志开展了便民服务。像退休医师王沁亚每逢值班日,就为老同志量血压,测体温,提供保健咨询,使大家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志愿者的温暖。  

为了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队的作用,近年来,在华家池管理服务中心的统筹安排下,陆续开展了“银耀初心大讲堂”讲座活动,至今已进行党史、保健、摄影、科学生活等内容的主题讲座10期,从而丰富了校区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提升了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志愿服务的路上,高佩云带领30多位队员已奋飞了四年多。通过大家一个个看似举手之劳的行动,把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和风尚融入了华家池校园,有效地化解了原先存在于不少人心中的冰冻,缓解了一些老同志之间的阻隔,提升了一些原先陷于无奈的老人的生活质量,为华家池校园增添了一道无形的风景和温馨的氛围。

面对未来,高佩云深感道路还长,担子很重,决心继续带领大家一路奋飞,向光向远......


高佩云志愿服务事迹于2024年9月24日被《浙江老年报》报道


(文字:钟天明 图片:高佩云、华家池管理服务中心等 审核:陈立明)